2020亲子系学员晁然
在这次听课的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在经过赵老师仔细的分析讲解之后,内心清晰明白了不少,同时也学会了接受、包容自己当下的不理解,不理解就不死磕理论知识,从意识层面了解就好。
在学习中,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第一点对于孩子的批评弊是大于利的,这一点我也有深有感触。因为家中现在的孩子是在青春期,单纯的就从情绪上来讲,在批评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非常容易焦躁暴怒,而把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对于强硬的批评态度,会让他们觉得是一种被控制被压制的感觉,可能在当时不敢对家长反驳,可是在事后孩子们是会有对抗的行为出现。像我在家庭中,对于孩子玩手机批评过度,那孩子就会偷偷在外边儿玩或者上同学家去玩手机,但是我要是一段儿时间用一个比较包容的态度,那么孩子就会在家里给我沟通玩多长时间,然后再去学习。批评孩子时家长的态度或者看问题的方向会影响到这个事件的效最终走向。这就对应了心理学上的奇妙现象——决定我们行为方向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
第二个收获是:面对孩子的犯错行为,不能只做简单的处理,而是要找问题的根源,深入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背景。结合人格统一性,寻找解决根本性问题的方法,正面培养,观察孩子的情绪,分析其情绪背后的需求。在案例中我们能看到是由于父亲的缺失。在家庭生活中的缺失,孩子又要寻求关注而出现这样那样的行为问题。那么我们如果说找到了根源问题,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根源,孩子的一些问题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呢?
后来在同学们上麦的分享过程中,又听到赵老师用家庭动力来对应孩子的问题,我联想到了自己的家庭。我的家庭也是孩子父亲不参与家庭事务,为此我没少埋怨和生气,赵老师的一席话点醒梦中人。很多时候,父亲缺席是因为母亲和儿子过于亲密。是母亲和孩子把父亲排斥在这个家庭的动力关系之外,一家人原本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关系,一条边缺失,那么家庭这种等边三角形的关系必然不平衡,家庭中自然就会出现问题,而往往家庭问题是在孩子身上呈现出来的。如果一个孩子比较敏感,容易羞愧,(其实我家孩子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在以前总是觉得问题在孩子的身上,是孩子玻璃心,在这次课堂听完之后知道了,孩子很多时候产生这样的情绪情感和父母(我们家主要是我)自小对孩子的拒绝、否定、不接纳造成的,是我的否定让孩子没了自信,让孩子也会因为别人一句不相干的话而敏感脆弱。看来问题是出在我的身上,很庆幸听话了这一课,我真的应该经营好家庭、平衡好家庭关系。
第三、在听赵院长讲案例的时候,当时我的脑海里突然的就浮现出了前两次督导的内容:倾听的力量。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要描述事实,用不评判的态度去描述。然后我就在跑神和感叹,人家怎么就能这么客观的描述呢?我怎么就那么不客观的看问题?我怎么就那么容易情绪化?苏格拉底说的那句话太正确了“一个人认识自己是多么困难”。很多时候,我还觉察不到自己的一些行为背后是因为情绪的原因还是确实是事件的原因。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也明白了,从儿童时期所形成的很多理解和看法对我们成年后的观念也起决定作用。家长所做的每一个举动,在很多情况下可能都会对孩子产生不一样的影响,而家庭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
一片树叶 难以成荫,一棵树木 难以成林,所有的成长改变贵在努力和坚持。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一点一点的努力,一点一点的改变,必会成为我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