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流于形式——只是做题而已,而要变成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这是上午三个半小时学习的最大收获。
来自于新乡教研室的刘萍萍老师给大家做了一场《聚焦新课标和新教材,古诗文阅读如何教?》的报告,收获颇丰。
说实在话,2022版新课标颁布以来,听过几节有关新课标的线上线下课程,新网师也报了一门课,学的倒是挺热热闹闹的,但收获并不多,或者说我依然没有把所学转化成“生产力”——真正有所得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扎实的落实。
马上9月1号了,新教材全新开启。必须让脑袋全新开启了。
刘老师温情提示,在教法上必须熟知“双新”(新教材+新课标)背景,深谙“双新”理念,懂得其中的变化和思想。
一,教材之新新在哪
单单是教材修订的新变化有哪些,刘老师侃侃而谈,我们记得不亦乐乎。
幽默风趣又亲和力强的刘老师不等大家记完就开始提问,让大家切身体会到自己记了个“寂寞”,记了“一地鸡毛”。
为啥?因为这些知识太过于分散,或者说不管是老师的讲,还是听课者的记录,知识缺乏的是结构化处理。
刘老师将她整理的教材变化归结为两大类:阅读和写作。
比如阅读部分。
课文篇目——增删调换。单元修订——新七年级增加了“活动·探究”部分,每一单元前面的提示,每一课前面的阅读提示,以及课后习题、课文的旁批都有细微调整和修订。
比如作文部分。
作文训练序列同样有增删调换,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则统一为专题学习活动,名著阅读调整为整本书阅读,由原来的四本书缩减为两本书,每本书均有阅读指导和阅读任务的支撑。
刘老师的归纳已经够系统了,可是与会的老师还觉得自己记得不太清楚。
接下来她要展示了中招考试命题人丁亚宏老师的分类归纳式整理。
主要区别是划分标准不同:①课文替换——7上有22课→24课,7下25课换了6课;②栏目新增——每个单元后边都增加了阅读综合实践;③单元体式转换——7上第5单元、7下第6单元从一般的阅读单元改为阅读探究单元;④名称改变——原来的“综合性学习”改为“专题学习活动”,“名著阅读”改为“整本书阅读”;⑤写作等其他要求也有微调。
善比较又自我批评且严于律己的刘老师比对自己和丁亚宏老师(中招试卷命题人)的归纳后告知老师们,说她的归纳是站在中招考试的角度,而丁老师则是站在教材的角度。
为啥?新课标的修订应该从教材出发,回应的是新课标!
那么,重点就来了,老师们务必要教会孩子们(包括自己),不论是思考问题还是做题,学会换位思考,学着转换角色,要站在命题人的角度,站在材料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回答,绝不能自说自话,这对应大单元教学中的六步中的“移情”。
生活中,不管与人沟通交流还是合作共事,都需要这种高情商的“移情”技巧,这,其实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材一变,教法当然也得改变,更别说新课标已经于两年前就颁布了,否则会沦入“旧瓶装新酒”的窠臼。
比如“新定教材发生了哪些变化?”与“新定教材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两种问法一样吗,细看会发现,后者多了“方面”两个字,考察的聚焦点就不一样了,前者的“哪些”背后考察的是散点(知识点)的罗列,而“哪些方面”则是要求回答者在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会梳理归纳——学会建模,让知识结构化。
想要培养学生这一核心素养,引领者老师必须从源头——教法上率先改变——到上游来植树造林。
以“三性”为抓手
还有一个抓手,是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为人师者可以利用的杠杠。
新课标下的大单元和大任务群教学必须突出三性——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应该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群和整合精神为重点,以真实情境的活动为抓手,让学生们自主建构知识,最终提升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
讲课时,刘老师随机拿出三个单元(①山川美景主题(包含《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②劝说技巧主题(包含《诫子书》《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③杜甫——博爱胸怀主题(包含《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阅读综合实践”内容,设计一个表格,就内容、特点进行比较。这个问任务一经抛出,与会的老师们开始“抓耳挠腮”起来——平日里表格都是现成的,直接抛给学生们让他们填就可以,老师只需对着答案“检测”即可。
好了,这一会也“退化”成学生,必须自己拟写出表格,还善意要求前后左右的老师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我和旁边的小伙伴也不得不头脑风暴起来,探讨到底是从主题方面、语文要素方面,还是情景化实践方面,亦或是从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维度来梳理呢?左右摇曳不定,纠结起来。
我们几个迟迟拿不出最终方案时,刘老师已经现场挑了两三位同事起来回答,结果当然是不尽如人意啦。
最终我们才明白她设计这个梳理表格(探究活动)其实是为了把老师们从舒适区里拉到“伸长区”,未来,在课堂上也有意识培养孩子们的4种思维能力——提取信息、筛选分类、比较概括和归纳总结。这类表格设置好,利用好,让孩子们动起来(前提是老师们提前动起来),在活动中让孩子们真正学有所得,减少了碎问碎答和一问一答的常规的out的教学模式,不正体现了以“三性”为抓手的新式教学理念么?
所以,新教材+新课标的“双新”模式下,以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抓手的“三性”教学改革正是为了强化学科实践,让孩子们(尤其领头雁老师们)在“做中学”,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
这,不正是所有学科背后隐藏的的底层逻辑和思想方法吗?
确实是受教了。
确实应该在日后的教学中一点点落实。
先从改变自己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