蛏子,我的那本1983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这样注释:“蛏子,软体动物,介壳两扇,形状狭而长。生活在近岸的海水里。肉可以吃。”
逗趣的是,绝大多数动物在这本词典里都会标注上“肉可以吃”,把“民以食为天”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错,蛏子就是这样的一种近海经济动物,肉可以吃,还好吃呢。据说在广西涠洲岛,蛏子被称作圣子螺,而在营口鲅鱼圈,当地人也叫它小人鲜。蛏子壳很薄,打开介壳,牙白的肉,有着兔子耳朵似的两支触角。它和其它生活在近海滩涂中的黄蚬子、白蚬子、花蚬子、蛤蜊、毛蚶等贝壳动物的烹饪做法基本都一样,可以辣炒,也可以葱姜炒,可以水煮,也可以清蒸。不论怎么,吃蛏子,吃的就是一个鲜。
咱们都知道蛏子好吃,也知道了蛏子生长在近海滩涂中,吃之前,要养在清水里想办法让它吐净泥沙。可是,您知道蛏子是怎么抓上来的?蛏子既不会自投罗网,你也不会为了吃蛏子,拎着铁锹把海滩翻个遍。是吧?还是我来告诉你一招儿,既玩着了,又吃着了,那就是咱们去海滩钓蛏子。对,您没看错,绝对是钓。只不过这钓钩就是你的手,这钓饵就是一袋盐。
走吧,我们一起去海滩钓蛏子。
钓蛏子,首先要看海潮,要在退潮时去海滩,且最好是在大潮的日子。哪天是大潮?嘿嘿,当地渔民都知道的。
其次,在诺大的海滩上,要学会识别和找准蛏子藏身的洞眼。退潮后,海滩上遍布大大小小、各种形状的洞眼,究竟哪个是呢?告诉你吧,圆圆的肯定不是,你就别瞎耽误工夫了。蛏子的洞眼,多是葫芦状的,在海水的冲刷下,可别指望那个洞眼有多规矩,看着基本上是个一头大一头小的不太规则的洞眼就行。再有,你得去那人少的海滩上去找,游人一多,啪叽啪叽,几十上百双的大脚丫子、小脚丫子踩来踩去,海滩都踩平了,那可任嘛儿也找不到啊。
找准了蛏子的藏身之所,您就放开了抓吧。
右手呢,拿着盐,最好找一个前头尖嘴的空饮料瓶来装盐。有一种运动型饮料的瓶子就不错,咱不提品牌,不替他做广告了。这时,对准蛏子藏身的洞眼,轻轻倒入一点点盐,不用两三秒钟,就会看到撒了盐的洞眼开始噗噗地往外喷水,紧接着,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洞眼里的蛏子笔直地钻出来,露出了半截身子,好像舞台中央升起了升降台。你只消用左手稳稳地抓住它,顺势往上一拔,一个蛏子就被钓上来了。有时候,抓它有些费力,蛏子也会负隅顽抗,那也没关系,只要稳稳地抓住它,一两秒钟,它就坚持不住,乖乖地放弃抵抗,束手就擒了。
要在鲅鱼圈的海边,赶上好时候,忙活个把钟头,钓个几十只蛏子还是不成问题的。这多好,去海边钓蛏子,既玩儿得过瘾,又有得收获,回家炒上一盘,再来两棒冰镇啤酒,那叫一个开心。
说了半天,还不相信?还没学会?嘚,没关系啊。明年夏天秋天都可以,你就来鲅鱼圈海边玩儿,我带你去钓蛏子。
实践出真知。包管你玩儿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