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前期没有买到书,与大家相比进度稍慢。这两天集中精读了前两章,分享几点阅读体会。
一、有准备地走进一年级
《欢迎来到一年级》是卓立老师为学前家长撰写的一本教育指南。书中提供了卓立老师50多年教育经验摸索出的大量家长们可以亲自实践的教育方法,同时也透过这些经验和体会体现了“和谐教育”的育人理念和立足儿童心理学的很多教育观念,十分值得深入研读并在实际中参考运用。
在序言中,卓立老师开宗明义的提出:小学,是人生的基础;一年级,是小学的基础。因此,对于年轻的父母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庄重以待。家有学童升入一年级,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也不是孩子一个人的成长里程碑。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教育观念的普及,家长们对幼小衔接越来越重视,但是,总体上家长们对幼小衔接这一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应对之策,或在心理上比较迷惘,或在操作上缺乏系统经验。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新手父母,更是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孩子一同做好准备,认真了解该储备哪些知识、做哪些心理上的准备工作,提前学习怎样做好一名小学生的家长。万事预则立,有准备就会有方法,也就能有选择、有余力。积极地做好准备工作,有助于消除升入小学后整个家庭成员的焦虑心理,也为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至于该做哪些准备呢?书中也分享了很多实际经验以及一些焦点问题的解决办法。例如,准时接送,跟上进度;提早培养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父母亲相互配合来陪伴孩子、管理家庭事务;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不要抢跑;注重仪式感,等等。较为关注的有两点:一是通过升学的“仪式感”来建立孩子“我的学习我负责”的直观感受,形成庄严以待的心理状态,让孩子自主地投入到小学生活当中。二是书中提到,提前入学抢跑的孩子往往由于在班上成为“小字辈”,总爱跟从比他们大一点的孩子,容易养成从众心理,缺乏创造性和领导管理能力。对此,引发了个人的一些反思,例如,在生活有时会对孩子说:你看大家都快吃完了,宝贝你也快快吃吧;宝贝,你看XX画的多漂亮,咱们也像她那样画吧;今天大家都戴着帽子呢,你也带一个吧......诸如此类的说话方式,无形中强化了孩子从众的心理,不利于孩子自主思考、独立判断人格的培养。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
书中指出,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学习方法,和别人、和自己、和这个世界相关的方法;让自己积累的知识产生质变,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幸福提供多一种可能的能力。具体知识的积累过程是最好的媒介,但不是唯一的目标。所以,进入一年级家长要实现的最核心的目标是“让我们的孩子发自内心地爱上学、喜欢来学校”。
第二章中,卓立老师指出,基础教育的形式是全日制的课堂教育,孩子们每天一早来到学校,听铃声坐在课堂上听讲、下课和同学游戏交流、回家复习预习、在运动会上为班级荣誉团结奋斗、在社会课堂上观察了解真实的生活......这一切都只是形式,都是载体。最终的目标是掌握方法,学习的方法,和他人沟通的方法,同时也是发现乐趣,找到学习乐趣、参与的乐趣、自我实现的乐趣——简而言之,基础教育就是“成为人”的教育。
1.在建立学习兴趣方面,书中分享了合理运用“100分”的激励方法,鼓励孩子尝到自我实现的乐趣、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为,养好习惯,学习的过程就轻松;尝到甜头,就乐意到学校,一直甜下去。
2.在关于如何看待分数方面,卓老从一名教育家的角度提出,要摈弃“唯分数论”,他说,现在的社会的发展是多元的,是多层次的、多规格的,分数高不是优秀的唯一标准,他强调树立“新人才观”,我理解就是要培养乐于自主学习,愿意跟随自己兴趣去求得真知,从而培养知识面开阔、能力综合多样,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有竞争力的人。就这一点,我觉得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是很赞同的,可是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最终面临高考这一影响孩子一生的“重大关口”,不说那么远,目前中考乃至小升初都以成绩作为选拔衡量标准,作为家长来说不关注孩子的成绩也不太可能。只能说,卓老的观点提醒我们,要尽可能树立更加长远一点的教育目标,不能单就成绩衡量孩子的一切。
3.在培养课堂学习兴趣方面,书中通过实例分析了课堂积极发言的重要性。他说,孩子课堂上不爱发言,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不会,或者不确定自己对不对,自信表达的底气就是实力,别无他物。最理想的状态是形成了这样一种正向循环,即:①跟上老师的课堂教学——②反馈自己学到的知识——③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④得到听者(老师、同学)的认同——⑤自信心提升——⑥强化表达意愿——⑦更加积极专注地参与课堂教学(认真听课、积极发扬)。书中所举例子中,主持人妈妈通过补足孩子的知识短板,使孩子跟得上老师的课堂教学,从而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此外,适当的预习也有助于激发孩子举手发言的积极性。
4.在重视语言表达方面,书中说,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今后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能力,所以应提倡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而且会表述出来。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用上的感官越多,知识掌握得越牢固。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孩子能够将知识表达出来,且不说表达的是否完整全面,至少说明了她已经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进行了主动的思考和消化,能动地接受到了信息。这种主动地参与和思考,既使知识记忆的更加牢固,也在不知不觉中使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