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姓“语”。小学语文除了姓“语”,还姓“小”。
1.语文姓“语”,是对语文学科的定性。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可见语文就是语言。语文教学是干什么的,说白了,就是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
文章一旦成了课文,身份就不一样了,他就有了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因此阅读教学不但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关注形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即不但要“得意”,还要“得文”。并在得意、得文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培养阅读能力。这就是阅读教学。
“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潘自由
“不要把阅读课上成阅读理解课”----钱正权
2.说小学语文姓‘小’,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定位。
小学生要掌握哪些语文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方面有哪些质和量的要求?每个年段的要求又有哪些不同?每教一篇课文、一册语文书,要留给学生什么?这些,我们必须去研究,做到心中有数。
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意识和落实意识。我的导师张庆先生说:“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写字、读书、作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毕业生,能把字写好,书读好,文章写通,并养成了读写的习惯,就可以向家长、中学老师、社会作交代了。”
小学阶段是涵养阶段。就像幼苗,她需要吸收阳光、水分和养料。幼苗是处于发育、成长阶段,离开花结果还有很长的距离。小学生也是如此。在小学阶段,要特别重视吸纳、积累。幼时的“厚积”恐怕是最要紧的。
二、教小孩子学语文,要手把手的教,实打实地教
1.手把手的教。说的是耐心、细心。
2.实打实,说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地教,扎扎实实地教,真教,不能搞花架子。
有人用“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来概括教学的三个境界,很有意思。
如果说“手把手”地教,说的是耐心和细心,那么“实打实”地教,说的则是一种责任、一种韧劲、一种“夯”的精神。
三、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 韩兴娥 陈琴 李虹霞
课标说:“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努力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
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要加以适当指导,例如什么书值得看,什么书不值得看,这本书有什么长处,那本书有什么缺点,等等。多少指导一下,学生得到的帮助就很大。
还有一条经验也是共同的,就是多写,大作文、小作文、笔记、周记、日记等等都可以,教师看一部分,做点讲评指导。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写作就有了话语基础,就不再成为困难之事。现在很多学生,包括一些老师,之所以写起文章来捉襟见肘时,关键是读书不多,特别是读经典不多。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如果拘泥于教材文本,肯定教不出有水平的学生来。只有在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又海选一些经典进行诵读,才能真正提升语文教学水平。------陶继新
四、守住语文教学的“常”
常是什么?“常”是不变的东西,是规律。
在小学语文中教学中,哪些是不变的?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是不会变得。
1.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是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无论是硬笔字、软笔字,概莫能外。
2.教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跟我读”。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老是读不好,反复听别人的录音也可以。
3.教作文也有规律可循,这就是“读写结合”。读是基础,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每篇文章都在告诉你怎样写作文。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关注表达。课外阅读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熟读、精思、博览、多做,是古人对语文教学规律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