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万,你怎么这么玻璃心?”朋友给我发来消息,刚下地铁的我,愣在电梯口。
突然莫须有的烦躁感由心底而起,我想了想,回复到:“是啊,受挫能力太弱,所以难以成功。”
我忽然想起这几天看的书——《曾国藩传》,想起曾国藩才22岁,却已经有和父亲一起参加6次科举考试的经历。
众所周知,曾麟书(曾国藩父亲)考了16次未中秀才,曾国藩同样已经5次失利,父子双双落榜的丑闻被人们评为“祖坟没冒青烟,再怎么折腾也没用。荷叶塘的泥腿子曾玉屏(曾国藩的爷爷)梦想成为官宦人家,本来就是痴心妄想。”
有心人曾做个一个计算,如果以单程三百五十里计算,曾麟书为了考一个秀才,足足走了一万一千九百里路,而曾国藩也走了近五千里。
五千里路,相当于杭州开车到哈尔滨的距离。一万一千九百里路又该到哪儿呢?
这么久的路程,这么多次的失利,曾麟书和曾国藩两人却从来没说过“算了吧,不考了”。
也正因为有他们的这份坚持,所以才能等到后来曾国藩的联捷喜讯。
我一直很好奇,曾国藩到底是怎么做到第7次参加科举考试后又中秀才又中举人的呢?
01基础功扎实
曾国藩是由曾麟书亲自教学的,可是曾麟书的教育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不读懂上一句,坚决不能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就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便绝不睡觉。
正是因为这样学习方法,曾国藩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也正因为这个扎实的基础,才能让曾国藩有“顿悟”的资本。
我之前看到一篇文章有段话颇有感触:
“如果你业务技能还不够扎实,直接进行大量思维认知升级的学习,很可能是没什么用的。就像当我们无法在“做到”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临界点之前,我们知道得越多,往往会越痛苦。”
现在流行“斜杠”,但是很多人本职工作还未拎清,却抛开本职工作去找一些所谓的副业为自己添彩。
结果两边都没讨好,而且人也变得纠结痛苦。
就像曾国藩,如果他没有扎实的基础,后来不论他参加多少次的科举考试,有多少次的“顿悟”,也拿不出底蕴写好文章。
一个人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有资格说“我要做斜杠青年”。而不是,地基不牢就匆匆盖三层楼,最后任凭其在风雨中摇摇晃晃。
02 大打击激起斗志
如果曾国藩第6次还是和前面5次一样的方式落榜,或许后面的“联捷”也与他无关了。
但正是因为第6次的考试,他不但落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并且还被主考官还批:“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大家要引以为鉴。”
所以,被“悬牌批责”为“文理欠通”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相当于被全省示众。正因为如此,曾国藩不光在湘乡丢了脸面,还在全省丢了脸面。
这次打击对曾国藩来说,无疑是伤害性和侮辱性都极大的。也正是有这个打击,才深深刺激起曾国藩的斗志。
别人尚能,我为何不能?
《你若不勇敢,谁替你坚强》说:人的生命就像洪水奔流,不遇到岛屿、暗礁,边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我忽然想起北大保安张俊成的故事,去北京之前,他初中便辍学开始帮父母务农。后来兜兜转转到了北京,在北大西门的执勤岗工作。
有一次,几个没有证件的外国人想进校,因为不通外语,张俊成连比带划地劝阻,却遭到对方向下比拇指的嘲讽。
因为知识欠缺而被人羞辱,不甘心的张俊成下定决心自学英文。他日夜练习、向专业老师求教......
终于,在1998年,张俊成成功拿到了北大法律自考专科的毕业证,现在的他已经是一所职业院校的校长。
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勇士,那些被称为幸运儿的人,大多数是因为被逼、被激到一定程度,才会选择反抗,选择不停地努力。
03理性复盘
遭到“悬牌批责”后的曾国藩,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将自己关在房间反思失败的原因。
总结之后他找出两个原因,第一自己太笨,第二写的文章笔力孱弱,缺乏打动人的地方。
找到问题之后,曾国藩立刻开始思考如何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有了这次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复盘之后,曾国藩再次参加科举考试时比以往更自信,写文章也没有像以前一样急于下笔,而是先默坐思考半个时辰,在胸中构思好了整体脉络,然后才一股一股地展开,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
最后曾国藩中秀才,第二年他到长沙参加举人考试,又中湖南省第36名举人,拿下“联捷”喜报。
复盘的意义在于从输掉的部分汲取教训,从赢得胜利的部分总结经验。
就如孔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此时的吾身,就是复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复盘呢?
复盘就是再来一次,再看一次,再想一次,再选一次。
比如一天工作结束之后,我准备对今天的工作进行复盘,首先我会对今天全天的工作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然后从细节中发现问题,再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
把写好的问题汇总,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再带着解决方案再次重新回顾做一次演练,看这个解决方案是不是真的能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则继续复盘。
只有这样不断地复盘,才能使一个人得到快速的进步。
写在最后
很多人办事,都追求高效率,甚至不择手段。而曾国藩一生做事从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
这就是曾国藩说的:“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玻璃心太重,太看重眼前迅速得来的利益,而忘了现阶段的我稳扎稳打。
想到这里,我默默地告诉自己:愿你,也能如曾国藩一般,取拙至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