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我们每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和学生说话,但是怎么和学生说话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恰当的言语可能会使得师生间的关系不和谐。因此,这本书的名字“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中的“怎样”深深吸引了我,这也是我想解决的疑惑,因此我在课余认真打卡起了这本书。
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人深思,在书中我似乎能找到自己教学时的影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何尝不是想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我们何尝不是为着一个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孩子出发。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偶尔还是会出现我们不想见到的场面。
“老师和和父母一样,都需要高水准的交流能力。聪明的老师对自己的用语非常敏感。他知道,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有赖于老师的教学风格。因此,他能够善解人意,在对话中传达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他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哪种交流方式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的道理相信大家都能产生共鸣。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样把这样的简单道理渗透进日常的教学工作呢?
我想,既然是说话,说话应该是在自由的,没有束缚,能放开怀抱下才能畅所欲言。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没有束缚,是自由的,因此学生和学生之间有说不完的话。那老师和学生之间呢?由于身份的不同,由于年龄的不同,因此他们之间的说话不再是自由,没有束缚的。这个时候我想,我们就应该做一个聪明的老师,想尽方法了解一年级的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理,只有在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说话才有可能是自由的,没有束缚的。值得欣慰的是,在艾瑞德,学生和老师总是有话说的,孩子们很愿意和老师沟通、聊天,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安全的、被尊重的。老师也很愿意做一个“倾听者”,聆听他们的苦恼,解决他们的困惑,比如谁和谁发生矛盾了,牙齿掉了一颗怎么办,怎样快速完成作业啦,为什么老师不会累等等。
古人说“因材施教”,我想老师和不同学生之间的说话,也应该是“因材施教”。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还应该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在处理班级里的各种琐碎事务-孩子之间言语的触犯,日常的冲突,以及突发的危机等等的时候,最佳师表的老师们会尊重孩子,摒弃语言上的暴力,比如训话、责难、嘲讽等,不逼迫孩子承诺和保证,不让他们的内心产生罪恶感。就事论事,对孩子提供及时恰当的帮助。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对待他们我们要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对于调皮外向的学生(卓恩、豫骋、成森等),适当的批评,比起你对他柔声细语,循循善诱的效果好些。对于内向不还说话的学生(冠乔、家坤、伊泽等),我们就该有跟多的耐心和关心,不易严厉批评,耐心说道理效果好些。每个孩子内心都是渴望被关心和理解的,敞开心扉之后,他们的进步往往会让人大吃一惊。
总之,通过阅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正确交流的方法。同时也对我自己在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