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得到“足够好的抚育”的人,在成年后面对危险能够做出健康灵活的应对,恰当地使用4F(战、逃、僵、讨好)反应:
他们能健康地使用战反应,帮助自己确立合适的界限、保持自信果敢,以及必要时为自己提供积极的自我保护;
他们能恰当地使用逃反应,能在意识到对抗会加剧危险时及时逃脱和撤退。
如果进一步的行动或抵抗只会徒劳无功或适得其反,他们可以适当地僵住,放弃挣扎。此外,僵反应有时是我们面对危险时的第一反应,它能让我们通过静止、沉默和伪装来争取时间,评估风险并决定接下来的最佳选择是战、逃、继续僵,还是讨好。
最后,他们能够以不卑躬屈膝的方式进行讨好,并且欣然地倾听、协助和妥协,正如他们能够主张和表达自我,提出自己的需求、权利和观点。
那些在童年反复遭受创伤的人,往往会过度依赖4F反应中的一到两种反应来求生。固着于任何一种4F反应,不仅会降低对其他反应的使用能力,还会严重损害全然放松的能力,将我们禁锢在狭隘、贫乏的人生体验中。
日积月累、习惯性的4F防御反应“有助于”我们不去关注内在批判者的唠叨声和它引起的痛苦感受,但是对4F反应的过变关注,则会使我们对过去未解决的创伤缺乏觉察,也会对自己当下因疏离感而产生的痛苦感到迟钝。
过度依赖战、逃、僵或讨好反应,是受创伤儿童的一种无意识的尝试,试图以此来应对持续的危险。这也是孩子的一种防御策略,用于强化“父母真的关心我”的幻觉。
对成年人而言,所有4F反应通常都会对真正的亲密关系产生一种阻碍。这是因为亲密感往往会触发痛苦的情绪闪回,让人想起自己童年时是如何在缺乏安慰性联结的情况下求生的。同时过往的经历也使人相信,如果自己在关系中展现脆弱,就会像童年时那样遭到攻击或遗弃。于是,4F反应防御系统会阻碍那些能够展现脆弱并促成深层联结的关系,保护我们免遭再次遗弃。
许多战类型的人会通过愤怒而控制狂般地索取无条件的爱来疏远他人,从而避免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术(满足他们未被满足的童年需求)降低了他们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此外,一些战类型的人会自欺欺人地相信自己是完美的,只要求对方做出改进。这种防御性的信念使他们自认为有权将关系中的问题完全归咎于他们的伴侣或朋友。
许多逃类型的人会永远保持忙碌和勤奋的状态,从而避免自己被更深层次的关系触发。其中一些人会过度努力,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变得足够完美,从而值得被爱。逃类型的人很难展现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许多僵类型的人会躲在自己的房间和幻想中,并深信人际交往对自己毫无意义。不过有些僵类型的人没有因为可怕的童年忽视或虐待而完全放弃人际关系,这些人倾向于在网络中发展人际关系。他们可以在家里安全地维持这种关系,并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接触次数。
许多讨好类型的人几乎从不展现自己,以避免情感投入和可能产生的失望。他们躲在“对他人有帮助”的表象背后,对他人过度倾听、过度取悦或过度服务。在亲密关系中,他们过度关注伴侣,认为这样就不必冒险暴露真正的自己并遭到更强烈的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