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就是礼,敬事就是明礼。对人最大的礼,就是其托付之事,可以让他100%放心。
【原文】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学习】
鲁国国君举行太庙祭祀之礼时,孔子曾为助祭人,担任礼仪执事。每次孔子都会仔细盘问准备情况:陈设的器皿器物,宾客周旋的流程,等等,好像啥也不懂一样。
有的人就说:那鄹人之子,不是一直都听说他精通礼的吗?怎么每次太庙祭祀,都这里问问,那里瞧瞧,跟个菜鸟一样。孔子听闻,就说:这就是礼呀。
鄹人之子,是因为孔子出生在鄹邑,他父亲叔梁纥当时担任鄹邑大夫。就像我们经常称呼别人“小广东”、“浏阳仔”一样,这个鲁人称呼孔子“鄹邑仔”。
为什么要每事都详细问,好像不懂的样子呢?孔子说,礼莫大于祭,祭莫大于敬。太庙中陈设的礼器,周旋的礼节,不能出一丁点差错。不敢因为自己已知而不问导致轻忽,自己也定有所不知而不敢造次,得再三学习确认。孔子对周公本来就极为崇拜,任其事,当怀恭敬肃穆之心,不敢说啥都懂,这本身就是礼呀。
凡是重大仪式活动,那真是一个环节都不能出一点纰漏,否则整个氛围都会破坏掉。
曾参加过一个客户十周年庆典,典礼仪式在大型体育馆举办,其中有一个董事长开场致辞的环节。在灯光调试的时候,典礼总策划人让灯光师模拟现场灯光,发现旋转灯光从二楼高排座位打过来的时候晃眼睛,反复调试后才找准强度。然后又把讲话稿拿到讲台前看看字体大小能否看清。确定后发现还漏算了一件事:董事长的个头没有那么高,眼神也差些。于是再找一个差不多条件的人比划比划,最终确定字体大小以及讲稿支撑距离,确保万无一失。
这就叫敬事,对领导托付之事,可以让他100%放心。设想下,由于灯光晃眼或者字体太小,导致老板致辞时磕磕巴巴,这对于百万预算的大会是多么要命的开端。最终,这个活动举办非常成功,员工与会嘉宾都夸赞不已,非常圆满,超过了预期效果。
所以说,敬本来就是礼,能敬事才能明礼。
这个对话还有钱穆的第二种解读:孔子是初进太庙做助祭人。非不知此种种礼,而是担心此种种礼不当在鲁之太庙中,又不好明说。每事问,希望人有所省悟,自觉点,不要僭礼而亵渎周公之明。
这种说法不是很成立,因为这不是三家家庙,是鲁国太庙,周公可以享天子祭礼,这是天子特赐,不存在僭礼的问题。
【译文】
孔子进太庙,遇事辄问。有人就说:“哪个人说这一位鄹邑的年轻人知礼呀?他跑进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了,说:“这就是礼呀。”
【注解】
1、大庙:大通太,太庙,鲁祭周公之庙。
2、鄹人之子:鄹(zou二声),地方名。孔子父亲叔梁纥(he二声)为鄹邑大夫。孔子出生于此,所以被人呼鄹人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