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4000字,帮助你理解《霸王别姬》中的人物性格和象征。
"它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标志了两岸三地的影人再度汇聚"电影学者戴锦华如此评价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该片也是中国首部获得法国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奖的影片,它就是华语电影山巅上的明珠《霸王别姬》
它几乎在一部戏剧中,浓缩了所有人的影子,每个人都能在各个人物当中找到自己现在或过去的一部分。
从程蝶衣最初对于理想的一始而终,到袁四爷的逐渐妥协,再到菊仙将自己完全融入世俗生活,到最后段小楼的随波逐流。我们或多或少都在某个阶段中徘徊着,挣扎着,妥协着,亦坚持着。
真虞姬 程蝶衣
如果说程蝶衣的戏梦人生是一场悲剧的话,那么这个悲剧理由只有一个:他对理想的一始而终。
很多人会说这是一个关于爱情或者同性恋的题材,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个角度,但这种解读很容易把人物的内在性格抹杀掉。
在程蝶衣的悲剧中在他的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阶段,而这三个阶段都是有关于阉割的隐喻的。
1.三次阉割
一是由于天生生有六指无法进入戏院,被妈妈狠心砍去一指,而多余的一指就代表着男性身份的阉割,这是生理意义上的,在心理上,他仍旧认为自己是一个男子汉。
他在戏剧中屡次把思凡中的"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错唱为
而当他真正接受自己的女性身份是在小石头将烟筒插进了自己嘴里,这里不用太引述弗洛伊德的性别象征理论,这彻底摧毁了他的性别认同,是象征意义上的阉割。
而在张公公那儿被凌辱,批头散发地出来之后,他领养了一个石台上被抛弃的孩子,也可以看作是完成了到女性/母亲身份的转变,他完成了对自我心理上的阉割。
在这时,他终于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女性身份,并且将这一身份视为自己存在的证明,他将表演,表演虞姬这一角色视作自己的全部人生价值。
所以,段小楼才会在屡次说程蝶衣是不疯魔,不成活,他的一生都和虞姬牢牢捆绑在了一起
2.蝶衣的死
程蝶衣最后选择死亡,其实是他梦碎的时刻,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回不去了,因为京剧已经没落了
这个伏笔其实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从赖子的死,背后的墙倒塌,到师傅的死,京剧戏班的离散。
而伴随着京剧的没落,是自我身份的迷失。
他在真实的世界中也扮演了一个只有在戏剧中才存在的人物:虞姬
但师哥的背叛,京剧的消沉,时代的改变都让他深深感到自己再也兑现不了当初的承诺
而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师哥最后的一句话,让他认清了:
是啊,程蝶衣一直扮演着不属于自己的人生,他始终以为自己别无选择,但在这个时刻,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其实是有选择的:他学着戏剧中虞姬的命运那般,自刎而终。
他的一生就像金鱼缸里的金鱼,虽然非常美丽,但也只能在玻璃缸里到处碰壁。
他真正实践了从一而终的艺术理想。
假霸王 段小楼
段小楼可以看作是整场电影的核心矛盾点,霸王别姬的编剧执导芦荟也说,这是一部关于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之间的故事,而这个男人就在两个女人的拉扯中逐渐走向生命的边缘。
在他的身上,最能看出时代的烙印,对于程蝶衣来说,时代并无法在他身上刻下痕迹,只要有京剧可以表演,他就可以活下去,他可以不去管生活中的所有变化,他的心中没有民族情怀,没有反革命分子,没有劳动人民,只有京剧,他就是这么一个纯粹的人。
但段小楼不行,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或者说生活在生活里的人。
他身上有着极复杂的家国情怀,当他得知蝶衣给日本人表演来救出自己时,非但没有任何感激,反而厌恶的啐了他一口,但他又看不起那些爱国青年,他讽刺闹事的学生:
他在戏剧中是英勇畏惧的楚霸王,但是在生活中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戏子,处处陪笑,在危机时刻他想到的不是奋起抗争,而是回归到儿童记忆中那种自残般的把戏。
而段小楼的毁灭也同样可以从两个方面说起
1.两个女人
如果说程蝶衣所代表的是理想世界和艺术世界对段小楼的拉扯,那么菊仙则代表的是世俗世界和情感世界对他的争夺,这两者之间的不可协调性共同导致了他走向毁灭。
成蝶衣希望他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霸王,片刻都不能展现脆弱的痕迹,不仅在戏剧中,在生活中也要从一而终。
而菊仙则坚持将小楼拉回现实中,可能是她在风尘中的一些见识让她见惯了人聚人散,世事无常,在她眼里,小楼不可能一直是那个霸王,她希望他回到家庭,好好过日子。
两个人其实都发自内心的爱小楼,只不过,一个爱得纯粹,一个爱得卑微。
又或许,两个人爱得也不是段小楼,菊仙爱的是家庭带给自己的安定和一个自己不再是风尘女子的依靠。
程蝶衣爱的是那个在舞台上英姿飒爽,威严赫发,说一不二的楚霸王。
2.三次拍砖
第一次拍砖是在起哄的小流氓乱场时,他作为大师兄挺身而出,将半真半价的板砖拍上自己的头,挽回了场面
但在回去之后,师傅却狠狠打了他一顿,骂他这是下三滥的路子,但他早就练就了一副金刚不坏之躯,他虽然嘴里极力地喊叫着,但心里早就认定
真的到了关键时候,做人比做事重要。
这也为他最后的背叛埋下了伏笔。
而到了第二次拍砖的时候,是在八大胡同,为菊仙解场的时候,他谎称自己和菊仙已经订了婚,希望各方给自己一个面子。
但各方都是来找了乐子的,凭什么给你一个戏子面子,于是他又拿出了自己的绝活。
将茶壶拍上了自己的脑袋,转移了注意力,于是,矛盾暂时缓解了,他也因此如愿娶到了菊仙。
他的心中认定
要是活着也疯魔,在这尘世间,在这凡人堆里,可怎么活。
如果说前两次只是玩笑般的打闹,这第三次他撞上的是现实的硬壁,现实它可不像道具般的砖头,也不像自我中空般的茶壶,现实它,它太硬了,足以把任何人都撞得头破血流。
段小楼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只是一个戏子,在时代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段小楼,你不一直是霸王吗?”
“不……不是,那都是戏,不是真的……”
于是,他抛弃了所有的尊严和底线,出卖了两个最爱他的"女人",来换取自己的一线生机。
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为了小豆子可以挺身而出,可以冲着袁四爷说霸王就是走五步的小石头了,也不是那个可以让菊仙放心地从楼顶飞扑而下的依靠了。
他成了一个世故且圆滑的平庸的中年人。
世俗之叹 菊仙
菊仙的一生可以说也是一场悲剧,或者说另一场悲剧,她挚爱着段小楼,从一开始也只是有着最朴素的愿望,老老实实的活下去,但最终,她这点卑微的如夜晚隐隐灭灭的火烛般的要求也不可实现,被熄灭在漫长的时光中,一缕青烟。
她的存在反应的是另一个截然相反的"程蝶衣",她也做到了从一而终,只不过是对世俗生活的从一而终。
她出身在花满楼,却对着爱情有着最纯粹的向往,她无时无刻不想把段小楼拉回世俗生活中,要和京剧撇清关系。
在她的心目中,最重要的就是段小楼,或者说家庭和安全感,而在她和小楼的孩子由于在一场和国民党士兵的吵斗中夭折之后,其实就已经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在菊仙身上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叹息。
程蝶衣和菊仙之间的关系其实很矛盾,互相憎恶着,厌恨着,排斥着对方但又相互同情着,理解着,支持着。
在程蝶衣最脆弱的两个时刻:生病和被小楼抛弃时,都是菊衣在他身边,默默地心疼着他。
甚至我觉得,程蝶衣其实是隐隐的嫉妒菊仙的,他嫉妒菊仙真实的女性身份,他嫉妒她可以让自己心目中的霸王俯首帖耳
所以,在批斗大会上,程蝶衣并没有检举段小楼,而是将所有怒气和指责都发泄在了菊仙身上,他将一切的过错都怪罪于菊仙,但他又何尝不是在对自己发泄呢?
在最后被批斗、被程蝶衣揭发之后,菊仙无法忍受段小楼的背叛,决定自杀,临走之前她将剑默默还给了程蝶衣,便转头离开了,她的眼神中没有恨,只有一种自怜式的悲悯和原谅。
亦正亦邪 袁四爷
其实恐怕很多人都没有看到袁四爷,他似乎总是隐隐的徘徊在整场戏剧的边缘,起到些不痛不痒的作用,但袁四爷其实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人物,在他的身上,重叠着一种矛盾性。
他虽然身处世俗当中,却对最纯粹的美有着最极致的追求,他对于红尘中的男男女女有着极强的厌恶。
但程蝶衣的出现让他看到了自己理想实现的可能,一种完全不沾染世俗,干净的气质
他将自己身上无法实现的愿望投射到了程蝶衣身上。
他在法庭上他为程蝶衣做辩护的时候,也是在为京剧做辩护,他愤怒检察官将京剧中的国粹比做污言秽语,他更愤怒在这个时代没有人能理解程蝶衣的美。
其实还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是,袁四爷,段小楼和程蝶衣之间也形成了一个三角恋。
而袁四爷只有在扮上霸王的时候,才能惹得蝶衣动情,在这段关系中,袁四爷被符号化了,成了一种代偿
他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弥补了段小楼身上没有的东西:对于纯粹的美的追求,即使在最后审判被处以死刑的时候,他还想要走台步下场,维持自己最后的尊严,也是一个活在戏里的人。
但他的身份又使得这一切成为泡影,在影片中,他的定位会更偏向于一个剥削百姓的地主角色,包括从最后人民审判中也可以看出他平日里作恶多端,很不得民心
他在乱世中左右逢迎,两面讨好,他不属于楚霸王式的英雄人物,也不是那种可以站在时代浪潮中一呼百应的人,这些都赋予了他很多小人物的特征,他卑微,苟且又纯粹,这两种极端性格叠加在一起,造就了这亦正亦邪的袁四爷。
但如果少了他,其实程蝶衣和菊仙都无法直视对方,如果说程蝶衣和菊仙都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袁四爷就是那面显示双方的镜子,给了一个缓冲,一个理解的空间。
写在最后
其实关于这部影片还有许许多多能说的话,包括三赠配剑,小癞子的死,戏曲霸王别姬的含义等等,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能让霸王别姬在29年后仍能俘获一代代观众的原因。
恐怕没有比霸王别姬更出名的国语电影了,即使到了29年之后的今天,仍有无数人,无数影评分析将目光聚焦在它身上。
它身上包含着太多的可能性,它让你知道好的悲剧标准是什么:你看后不知道该恨谁,只留下一声叹息。如别林斯基所说:“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
每个人似乎都有着自己选择,但每个人都又似乎走上了自己固定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