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南风窗一篇中美超级英雄对比的文章,里面提到了这样一段,“就文艺创作而言,‘饿死于馒头山下’是我们的典型特点,历史资源丰富灿烂,但一方面没有能力提炼,另一方面没有能力使用。”
文艺创作不是很有发言权,不过我对“饿死于馒头山下”感兴趣。
试想啊,守着个馒头山,还饿死了,有可能吗?
有啊,多得很!
第一种可能,过了保质期。也就是说,那馒头腐烂了,或者腐烂了一部分,还能吃吗?如果把这个馒头比作儒家思想,无疑,其里面蕴含的一些糟粕,就是腐烂的那一部分。剩下的好的,大家也索性不吃了,怕吃出毛病啊!
第二种可能,被无视了。虽然我饿了,虽然馒头山就在那,不过很多朋友说,前方不远处有西餐,也是免费的。也就是说在普通大众的心里,不知道何时,就觉得那暂时看不到的西餐,比这随时可食的馒头好吃,实惠。主要是一堆人天天说,西餐好吃啊,馒头噎得慌,有空去尝尝。最后,吃西餐成了主流,馒头自然就没人乐意吃了,怕被笑话。
第三种可能,吃馒头代价高。众所周知,馒头就是吃饱,可在想吃到那一堆好馒头之前,你得学会这,遵守那,稍有不慎,不许再吃了。本来肯吃的人就少,再来这么多条条框框,八股文啥的,没人吃了。这年头,食品种类那么多,还不信能饿死人?
还有第四种、第五种可能,一个人是绝对可以饿死在馒头山下的,但可能临死之前,他都在幻想着那始终没有吃着的面包、牛排,及各种西方大餐。
其实把馒头山比作文艺创作还差点味道,比作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最合适。五千年,什么山都堆出来了。如果面对馒头山的同时,还要直视它的腐烂、忍受条条框框,外加西餐诱惑,可以想象,肯吃才怪,可不吃,自然有人注定要饿死,因为,馒头山是最近的,别的,太远。
那么,想让人去发掘这个馒头山,吃点馒头,怎么办呢?无外乎以下几种办法。
一、时常清理,注意卫生。不要笼统的说,这些馒头都是好的,祖祖辈辈吃过来的,现在时代变了,眼里容不下沙子的文化人,在如此自由宽松的环境里,他是绝难低头的。最好,就是把里面的腐烂的给剔除了,让它再次好看起来,诱人起来。也就是说,需要系统梳理梳理,垃圾清出去,并且找个干净的地方收好了。
二、破除西餐迷信。一定要有很多人出来说,西餐是骗人的把戏,收费高昂,不适合居家度日。来吃馒头吧,现在都四菜一汤的标配了,绝对营养,好吃不贵。这样的话,鉴于西餐路远,且昂贵,大家或许就爱上馒头了。
三、简化条条框框。吃馒头,加四菜一汤,并且一定要告诉大家,最近搞活动,老客户一律五折,并且窗口多,不排队,来了即吃,饱了就走。西餐吃不饱不说,还吃不习惯,还得排队,缺点太多,可以偶尔尝尝,不适合养生。总而言之,现在馒头吃起来,方便得很,再不行,免费送餐上门。千万不能抱着老思维,餐厅门口还是不到一米高,得爬着进来,进门前还有高呼“万岁”,那馒头是很难推销出去的。
按理说,五千年,干不过它几百年,这个文化现象,比作饿死在馒头山下,一点也不夸张。可问题啊,一般出在馒头山的守卫者,任其腐烂,还不配菜,姿态高昂,爱吃不吃,吃前匍匐,高呼万岁……那这成山的馒头,一定是会饿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