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多福·孟的这本《亲密关系》讲了亲密关系的四个阶段:月晕现象、幻灭、内省、启示。
在月晕阶段,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带着对伴侣的需求走进亲密关系的。每个人都是从孩童时代走来的,孩子所处的是需要父母或其他成人来满足自己各种各样需求的生存环境,其中最重要的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就是自己是否被父母无条件地爱着以及自己在父母心中是否足够重要,但是没有一个人的需求可以被他人完完全全地满足,而未被满足的痛苦,就使一个人在潜意识中开始构建能满足自己的“完美伴侣”,也就是说在你找到自己的现实伴侣之前,在你自己心中已经存在一个“完美伴侣”了,否则你是怎么知道她/他就是你要找的另一半?当你终于找到一个最接近自己的“完美伴侣”的人时,却因为月晕现象,就是光环效应(觉得某人某方面很好,就认为所有方面都好),便误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完美伴侣,但是现实会提醒你她/他不是你的完美伴侣,于是你开启了改造伴侣的计划,用明说或暗式各种方法想让伴侣变成你期待的样子,改造的过程却充满了事与愿违。
当你发现无论如何也无法把伴侣改造成完美伴侣的时候,便会产生失望、愤恨,就进入了幻灭阶段,梦想的破灭是非常痛苦的,为了避免痛苦,人们会采用四种偏差行为(就像孩童时做的那样):1.引起注意(用各种方式吸引伴侣的关注),2.权力斗争(争夺亲密关系的主导权,在大事小事中争做对的一方),3.报复心理,4.自我放逐(反正我也不重要,自暴自弃),通过前两种行为,来反复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后两种行为是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后的毁灭行为,毁灭了似乎就意味着不须再面对心碎的痛苦。
经历到自我放逐,你认为寻求期待满足的愿望彻底破灭,这时你也许会结束亲密关系,也许会进入亲密关系中最困难的一个阶段:内省。在这个阶段,你开始偶尔不再对伴侣的行为做出自动化的反应,而是开始检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是这个阶段,会有很多的陷阱阻碍你内省,因为面对心碎太痛苦。这些陷阱有:受害者监牢,自己创设出一个包括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三种角色的监牢,自己沉浸其中不断地切换着角色去扮演;左右为难,被自己的恐惧困在极其有限的两三个选项里;对家庭死忠,不加思考地继承着原生家庭的模式或意愿;牺牲,认为自己为家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而这些牺牲一定不是快乐的;竞争,认为爱是不足的,只有打败了伴侣,自己才能得到爱,等等。如果你足够勇敢,就有可能发现藏在这些陷阱下面的真正的自己,才能看见无条件的爱。所以,你终于开始发现,所有的矛盾,来自于自己早年需求未被满足的痛苦,它借助于你的伴侣一次又一次的提醒你,如果你敢于面对它,会发现你早已不是个孩子了,无条件的爱,你内心本来就有,不需要到他人那里去寻找,并且你的伴侣原本就没有义务满足你的需求,你甚至发现,亲密关系本就不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每人各负担一半,而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婚姻状态负100%的负责,这样就切断了总想将责任推给对方的可能。
在前面的三个阶段,也许你随时都可能会进入第四阶段:启示,就是你有了新的发现,能看到自己的本质,意识到你的伴侣以及你们的每一次矛盾,都是送给你的礼物,你体验到了自己内在本就存在的爱,也体验到了与伴侣之间真正灵魂上的亲密。并且,你也许会随时回到前三个阶段,某个时间又回到第四个阶段。
综上,读完这本书,我自己最深的感悟是关于亲密关系的意义。亲密关系是一条艰辛又极具挑战的路,它不亚于我们在外在的现实世界中摸爬滚打、冲锋陷阵的辛苦;它提供了一个最近距离、最高频率的机会,去面对自己的需求曾未被满足的痛苦;它为我们提高对自己负全责的能力(无论是否有他人就在我们身旁)、发现真正的自己的能力,创造了完美的可操作的现实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