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乘地铁回吴江,路过吾悦广场小吃街,新开了一家桃源红烧羊肉面馆,随口说了一句,明天早上要么来吃面。
第二天一早,儿子跑来,说要去吃面。老板不是桃源人,据说是去桃源拜的师傅。面条上来,里面留着酱油汤,一看就知是行外客,正宗的红烧羊肉面面条应该是干挑,不应让酱油汤污染了羊肉的味道。羊肉上来,上面撒着蒜苗,儿子在,没要辣椒。汤很少,几块瘦肉傻傻地躺在小碗里,一尝,不出所料,就是那么的柴。
青云读初中时,学校外转角处有一家红烧羊肉面店。店很小,大概只能容下两张八仙桌,煮羊肉的大锅一直放在外面,锅旁边堆放着煮羊肉用的整块的柴火。每天凌晨,骑着自行车吃着方便面来到这个转角,总能闻到那诱人的香味,馋的人直流口水。
每个月的零花钱是固定的,很少。到了月末,省吃俭用的我可能才能省下那仅有的5块钱。羊肉面大概是10块钱一碗,囊中羞涩的我打肿脸也就只能吃一碗羊骨头面。羊骨头是用一些羊的细骨,留着一点肉,剁碎了,然后用稻草像系柴扎肉一样系好,和羊肉一起放入大锅里煮。当羊骨头面端上来的时候,稻草已经用剪刀剪开,上面撒着一层厚厚的蒜苗和辣椒。别说吃了,就算用筷子挑去那根稻草,都能调动我全身的味蕾,羊骨头上的肉有瘦有肥,还总有脆骨相间其间。那浓汤赤酱,伴着蒜苗辣子,夹杂着稻草的清香,那种感觉,就算吃最好的山珍海味,也从未有过。
工作以后,去吃羊肉的机会多了。每次夸赞老板手艺精湛之时,老板总会津津有味地和我们讲述红烧羊肉的制作技巧。比如,烧制时大骨头千万不能扔掉,要放在里面一起慢慢熬制,只有把大骨头的骨髓熬入汤中,味道才会纯正;又如,熬制的柴火必须是什么树种,只有这种树种,火苗才会不大不小,微火慢炖才会入味。那时对制法并不上心,对于树种已然忘却,甚为遗憾。后来由于学校周末不再放假,本可在周末卖掉几头羊肉的生意不再,失望的老板无奈地选择去吴江开宾馆另谋生路。
每到春夏之交,红烧羊肉就不再烧制,因为青草羊肉的口味会大打折扣,另外冬天饮食羊肉可使身体暖和,夏天也不合适。秋天八月半时分,青云一带有买红烧羊肉送丈母娘的习俗,所以八月半前羊肉锅又会重新营业。桃源有一家红烧羊肉店,上过央视美食栏目,有一年八月半慕名而去。两个大锅,每个锅可同时烧制8头羊,早上八点过,两锅羊肉早已卖完,下两锅羊肉刚开始烹制。看着已开始排队的人们,心有不甘的我也最终决定等他个两个小时。眼望着老板一味味地下着调料,看着锅里咕噜噜地冒泡,闻着羊肉的香味一阵阵地飘来,那种等待真的是一种赏心悦目的煎熬。
近些年,周边最有名的羊肉面馆基本都去吃过,桃源的羊肉偏甜,青云的羊肉偏咸,莘塍的焖缸羊肉太烂,震泽和八都的羊肉去的时候已过饭点,味道也大打折扣。对于羊骨头,有一次吃面时和老板偶然提起,老板无奈地说,现在没人再买羊骨头了,就算煮了,也纯粹就是浪费调料,听完不免心酸。现在的湖羊吃饲料而不吃草的缘故,烹煮出来的羊肉往往太柴,总是没有了儿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