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字母文字传奇
22. 印度字母百花争妍
婆罗米字母是印度文字的始祖,承载着古代文明、神话和印度人的社会信仰,也演化出用于整个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和东亚部分地区的字母文字系统,甚至包括藏文字母。
婆罗米字母虽然源出于阿拉姆字母,但是它却不属于辅音音素文字(Abjad)的范畴,也不属于类似希腊字母那样的全音素文字(Alphabet)。它的分类叫做“元音附标文字”(Abugida),由美国语言学家彼得·丹尼尔斯(Peter Daniels)命名,英文简写就出自印度天城体字母中头四个字母a、b、g、d。从英文名称alphabet、abjad、abugida就能看出,它们的根基都是腓尼基字母,都是从同一套字母表演化而来的。
简而言之,元音附标文字的特点同样是字母表中只有辅音字母。书写文字时若只出现一个辅音字母,则默认自带a的元音,构成一个音节;如果要发出其它元音,则在辅音字母的周围(上下左右)附加上不同的元音标记,替代默认元音,以改变音节的读音。
以普林塞普提供的早期婆罗米辅音字母表为例。辅音字母中的第一个字母(十字形状)读为K,但单独出现时默认自带元音a,读作ka。下图列出了辅音字母K的元音附标方向和符号,可以看到,通过不同符号的“附标”(上下前后的某一个或几个方位),K就变成了Ki、Ku、Ke、Ko等读音。
詹姆斯·普林塞普破译婆罗米字母,依据的是阿育王石柱上的铭文。当时他就已经看到,印度西北部某些阿育王石柱上除了婆罗米字母,还写着第二种未知的文字称为佉卢文(Kharosthi)。同样的文字也出现在现代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的硬币上。
破译婆罗米字母之后,詹姆斯·普林塞普与克里斯蒂安·拉森又分别破译了从右向左书写的佉卢文,他们发现,这种文字也是元音附标文字,而且与阿拉姆字母的关系更为紧密。它与婆罗门字母的主要区别在于使用时间、流传地区以及演变过程。
这一事实表明,古印度使用了两种相似的“姊妹”字母:婆罗米字母和佉卢文字母,两者皆来源于西亚的阿拉姆字母。佉卢文字母(或译作伽罗斯底字母),又称犍陀罗文(古代犍陀罗地区对应于现在的巴基斯坦北部)。相传是一位古印度叫“驴唇”的仙人创造。他的形象古怪,文字因其名叫“驴唇文”。后经学者考证,佉卢文最原始的意义就是“像驴唇形状的文字”。
佉卢文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波斯统治时期传入,仅使用于印度西北一带。佉卢文使用时期正是印度贵霜王朝佛教发展时期,犍陀罗是佛教的“飞翔之地”。中国汉魏时期接受的佛教,绝大多数都可能来自犍陀罗。许多佛经(特别是大乘佛经)都是用佉卢文记载,并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亚和中国西部流传。早在公元 147年,大乘佛教净土宗就从犍陀罗传入中国,最早的中译本是从佉卢文手抄本翻译而来。东晋法显等西行求法的高僧们,涉流沙、逾葱岭,徒步数万里,遍游北印度。到达佛教中心犍陀罗后,他们学习的佛经就是佉卢文本。
最有意思的是中国南北朝梁代僧佑。这位佑和尚在他的《胡汉译经音义同异记》里写道:“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佉卢,其书左行,少者苍颉,其书下行。梵佉卢居于天竺,黄史苍颉在于中夏,梵佉取法于净天,苍颉因华于鸟迹,文书诚异传理则同矣。”
翻译成现代汉语,佑和尚说的大概意思是:古代造字者共有三人,老大叫做梵天,造的字自左向右书(右行);老二叫做佉卢,造的字自右向左书(左行),他们都居住在天竺(印度古称)。老三叫苍颉,是华夏黄帝的史官,造的字自上而下书写(下行)。梵天和佉卢造字取法于天,而苍颉造字仿效鸟的足迹,但造字的原理相同矣。
虽然僧佑因为大乘佛经的原因把佉卢文抬举得很高,但公元4世纪中叶,随着印度贵霜王朝的灭亡,佉卢文也随之消失。婆罗米字母在印度和东南亚派生了许多文字,佉卢文却没有什么后继文字,最后被婆罗米文字取代。所以印度字母文字的历史,仍然必须由婆罗门字母担纲传承。
从6 世纪开始,婆罗米字母分化出众多地方变体,婆罗米字母家族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书写系统之一。近期的一项调查发现,印度和南亚、东南亚地区,最终有198种字母文字源自婆罗米文,正可谓字母文字的“百花园”,百种余种字母争奇斗妍。
婆罗米文字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分化成了南北两系,形体逐渐发生不同的变化。下面主要讲北方体系的婆罗米字母的演化:在公元4-5世纪它发展成笈多体字母,公元6世纪出现了悉昙体字母,到公元1000年前后发展为天城体字母。
自公元4世纪开始,笈多(Gupta)王朝统治了整个北印度,历史学家认为这一时期是印度的黄金时代。许多印度史诗和文学著作,如《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都在这一时期被尊为正典。婆罗米字体也有了进一步的演化,有多种地域风格,可以笼统地称为笈多体。印度北方邦一座刻有阿育王石柱敕令的阿拉哈巴德石柱,其上还有后来笈多王朝国王沙摩陀罗笈多的碑文。碑文提到了国王作为音乐家和诗人的才华,称他为“诗人之王”。在这里可以看到笈多体的主要变化,字体弧线的增多与弧度增大,粗细变化更丰富,使得字形更加优美,富有节奏感。
公元6世纪,笈多文演变为悉昙文(Siddhaṃ)。“悉昙”一词在梵语中的意思是“完美”,该字体因在文件顶部书写Siddhaṃ(愿完美)而得名。这种字母有了新的审美趋向,形成飘逸婀娜的字体。很多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佛经都是用悉昙文书写。唐朝时悉昙文由印度传到中国,再由中国传到日本。传说空海法师受到悉昙文拼写的启发而创造了日本字母假名,古代的日本所指的梵文字母一般是指悉昙文字母。
婆罗米字母最重要的演化,就是公元1000年前后出现的天城体(Devanagari)字母。天城体是悉昙文变体之一,名称由两个梵文(deva)和(nagari)单词组成。deva意思是“天神”,中文典籍常常简称"天",nagari 意思是“城市”,整个单词的意思是“天神的城市”。有人想当然认为既然字母名称叫“天城体”,就表明它来源于印度一个名叫“天城”的地方。事实上,印度从古至今都没有一座名叫“天城”的城市。
天城体字母有符号48个,其中34个代表辅音,14个代表元音,从左到右书写。下面分别列出天城体辅音和元音字母表(第1列为天城文字母,第2列为罗马化转写/国际音标)。从形体上看,天城体字母的显著特点是以“T”形的笔画作为字母的骨架,字母头顶有一条横线,俗称“晾衣杆”。
天城体元音字母只在句首或部分词头出现,在字中则使用标识元音的符号。也就是说,与其他印度字母文字一样,天城文也属于“元音附标文字”,它的辅音字符都默认带有固有元音/a/,其他元音都必须在辅音的上下左右添加元音符号来改变音节的读音。
天城体字母发展至今,是众多的婆罗米系列字母中流传最广、最为强势的字母。印度有数种语言原本不是用天城体字母现今都改为用天城体拼写,尼泊尔的尼瓦尔语原用兰札体字母也改用天城体拼写。它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第四大书写系统,现在用来书写梵语、印地语、马拉塔语、尼泊尔语等120多种语言。
婆罗米字母的北方体系,除了覆盖了印度次大陆中部和北部地区,它也催生了中国西藏自治区的藏文字母。
吞米·桑布塔(Thönmi Sambhoṭa)传统上被认为是藏文的发明者。他的父亲吞米·阿鲁是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御前大臣。据说,公元632年,松赞干布认真挑选出吞弥·桑布扎等16名聪颖青年,带了许多黄金前往天竺拜师,学习梵语和婆罗米文字。天竺的热带气候使15位青年人先后病卒于他乡,只有吞米•桑布塔仍在天竺苦学。他敬重佛法,刻苦习修,成绩优异,故被天竺人敬称为“桑布塔”(意为贤良之藏人,“吞米”是其家族名)。桑布塔学成回到吐蕃,遵照松赞干布的意愿,以婆罗米笈多文为基础,结合藏语言特点,创制出藏文30个根本字母,又选出i、u、e、o等4个藏文元音字母,以表示在梵语中不存在的声音。就这样,吞米•桑布塔使藏民族第一次有了本民族的文字,藏族历史从此进入到一个文明的新阶段。
不过,从当代学术角度看,这可能是11世纪下半叶编出来的传说。新的研究表明,在松赞干布和吞米·桑布塔传入现行藏文之前,已有一种或多种藏文在使用。但是不管怎么说,藏文字母源于婆罗米字母是不争的事实。藏文目前适用地区主要有中国境内的藏族人,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境内的一部分人。
藏文由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符号组成。也属于元音附标文字(Abugida)。其字形结构均以一个字母为核心,其余字母均以此为基础前后附加和上下叠写,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字表结构。通常,藏文字形结构最少为一个辅音字母,即单独由一个基字构成;最多由6个辅音字母构成,元音符号则加在辅音结构的上、下或正中。
综上所述,婆罗米字母演化出印度文化圈之中的绝大多数字母文字。其中的北方体系是印度文字最主要的体系,除了发展为天城体和催生藏文之外,还演变为孟加拉文、奥里亚文、古尔穆基文和锡克教文字,它也适用于印度现代旁遮普语的书写。婆罗米字母的南方体系,后来发展成其他多种文字的基础,包括用来书写泰米尔语、马拉雅拉姆语和许多东南亚语(如孟加拉语、缅甸语、高棉语、泰语、老挝语等)的文字,本章不再一一赘述。
行文至此,我们应该提及人们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习惯用文字来区分语言。例如,只要看到天城体就觉得是梵文。其实在印欧语系之中,语言的本质是声音,与其书写的文字(也就是记音符号)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语”和“文”并不相同。在古代印度,梵语并没有一种固定的书写文字,先是用早期婆罗米字母、后来以天城体字母书写,西藏甚至还发现过用藏文字母拼写的梵语,这些都可以称为梵文。反过来说,天城体字母既可以用来记录梵语(雅语),现在更多的是用来记录印地语,即由古梵语发展而来的一种现代印度-雅利安语(俗语),它是现今印度国内最为通行的一种语言,作为母语的人口有5亿多,覆盖总人数仅次于汉语,为世界第二大语言。
印度真是一个奇特的国家,就连走在街头,你都会发现指示道路的标牌上有各种语言文字在“百花争妍”。
印度自古以来没有形成过一个统一的国家,是英国殖民者将这块次大陆捏合在一起。土邦林立,政治上长期分裂是印度次大陆的历史现实,印度文化的一大特性是多样性和复杂性,首先是种族众多,被称为“人种博物馆”,各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根据2001年的统计,印度共有1396种语言,有29种语言的使用人口超过100万,有121种语言的使用人口超过万人。文字也是缤纷繁杂,例如,在一张10卢比的纸币上,圣雄甘地头像旁就可以看到十四、五种语言文字。
看来,这一章《印度字母百花争妍》写的印度文字只是“冰山一角”,而我们的《字母文字传奇》全篇即将写完进入到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