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话题有些“老生常谈”了。但是从你认为是至理名言的理念中再重新出发寻找新的起点,也是需要勇气的。比如我就是这样滴。
中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教育方面流行起了赏识教育。
以前我也以为赏识教育是教育界的至理名言,也就一直在用行动实践。
“你真棒!”
“你真聪明!”
“画的真好!”
……
夸奖孩子“好”并不错,但仅仅是夸他“好”还不够
诸如此类赞赏孩子的话,您说过多少?反正我是说过不少(捂脸)
“妈妈,你看我画的”若霖拿着画站在我年前说。
“画的真好,长大可以当画家!”我说。
“你总是这样说!”若霖抱怨说
后来我开始琢磨怎样赞赏、表扬若霖呢?
我学会的第一个办法就是,描述细节。
比如,“你的这个城堡的屋顶画的很尖,中间是走廊吗?”
“发卡这里用的颜色很特别啊,是各种颜色的重合吧”
当我描述她的画时,她的脸上总会现出自豪的表情。
其实这个时候我还没有完全摒弃以前的“棒极了”这样的赞赏句式。
只到有一次,若霖又拿着一幅画到我面前,我又用以前赞赏的语气说着,哪里哪里画的好之类的话。
她突然失魂落魄的问“妈妈,你真的喜欢这副画吗?可是我画的根本就不好,我班谁谁就会画那样的公主,我就不会!”
“你一直说我画的好,我怎么不觉得呢?!”
这句话一下子又把我打回一个“惴惴不安”地妈妈。
我张着嘴,不知道说什么好,我只好说“妈妈相信,你也能画出那样的公主”
“不!我不能画出那样的公主!”她朝我愤怒着。
由于我过度使用赞赏,给若霖设定的标准太高了,若霖无法做到,所以产生了自我怀疑。更是因为我对赏识孩子这样的至理名言深信不疑。所以让孩子不能正确、积极的看待自己。殊不知赏识之路还有岔路口。
太多的赞扬――即使都是有帮助的,有时也会成为孩子的压力
在反思自己以后,我不在频繁的使用以前的赞赏方式,而是多重方法随机使用。比如,用一些肢体语言表达的赞赏:微笑、点头、眼神的肯定、愉悦的情绪等。在幼儿园里我经常会使用这些肢体语言的赞赏,来赞赏班里的孩子们。
这时候会不会有人问我:
你干嘛对孩子言行小心翼翼的?
不表扬她又能怎样?
她犯了错误难道还要表扬吗?
实话实说不行吗?干嘛还要这么大一个圈子?
有一个人跟我说: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我不喜欢娇惯孩子。”她说
“描述事实并不是娇惯,描述只是没有直接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已”我说。
“价值判断有什么错,给出真实的价值判断,如果得不到评价怎么进步?最重要的是我的孩子知道我很诚实,我不需要借助委婉的手段。如果她犯了错,我会直言不讳。”她说。
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就是让他积极、真实地看待自己。
那么孩子对自己的这种看法是怎么形成的呢?不是一蹴而就,是逐渐通过经验积累形成的。
当孩子对自己不满意时,父母该怎样帮助他呢?
“妈妈,你看我缝不好这个芭比的包!我不会缝!”有一段时间若霖非常喜欢针线活儿,天天拿着针线缝东西。
“你对自己的做的小包不满意。”
“是啊,太难了”
“是因为缝不住吗?”
“嗯,好像布太小了”
“可以重新剪块大点的布吗?”
“可以”
这种对话帮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她想实现的效果上,现在她就可以毫无顾虑的修改了。当我说她做的不好时,就消灭了他所有的继续下去的动力了。
适合的赞赏方法如同优美的音符,解放了父母。也解放了孩子。
今天就到了这里啦,记得关注我啊,一个项城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公众号!
更要分享出去啊!
祝~读我文章的人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亲子关系,愉快的家庭教育!
下周见喽~
下周因为要去北京学习更新会提前哦~
可能周四就更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