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有点烦!因为刚买了套房,本以为是自己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哪知刚付完款就开始后悔了。加上房价又持续下跌,如果自己当初没有做那个决定,现在手握现金全城的房子都可以随便挑了……一想到这里内心就愈发不平衡了。
您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呢?面对生活中“要不要跳槽”“要不要创业”“要不要结婚生子”等各种重大事情时,要么迟迟难以做决定,要么决定后就开始后悔?
您可能也会像我买房做决策时一样,将决定的优缺点罗列下来,然后比较哪一方占优,再做出选择。这个决策方式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可还是会后悔,又是为什么呢?
就在我困惑自己为什么会深陷这个困扰时,下面这本书给了我一丝启发:因为这个决策的过程很理性,容易忽略人的个别性和感性。如果我们做决定只关注客观的理性分析,很容易做出每个人都认为正确的决定,却会缺少情感的联结。
《高效能人士的思维导图课》一书告诉我们,当你无法做决定时,导图可以帮你找到最优方案。
本书是由思维导图发明者东尼·博赞亲授弟子陈资璧写给想要提高效率,应对复杂世界的人们的一本思维导图书。作者有超过15年思维导图实践和教学经验,优化过35000张导图,培养了国内80%的思维导图从业者。作者在本书中从开始认知思维导图入手,介绍四大方法学习思维导图,并提供了在生活和工作等不同场景下的实际应用。原来通过学习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在工作当中的沟通、笔记、会议、学习、面试等不同维度的能力,还能帮我们在生活中认清自己,找到人生定位,规划未来,实现幸福生活等。
比如前面讲到的做决策问题,如果仅仅通过罗列优缺点作比较来做决策往往很容易因为决策过程缺乏个人情感联结而后悔,而用思维导图做决策就有三大好处:
一是它可以帮助你做出兼顾质与量、理性与感性并重的决策。
二是在过程中,它会通过深挖影响力以及标出轻重等方式,让你更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真正在意的地方在哪里。
三是最重要的一点,思维导图能让你看见整体——包括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当你做出一个决定时,这个决定的优缺点你都必须全部接受,思维导图让我们能够做好准备,心中更踏实地往前迈进。
比如开篇笔者买房的决策过程,就总想着要理性不能凭感情用事草率决定,于是罗列出了地段、学区、价位等自己认为重要的各个方面的优缺点,也采用了计分的方式做比较,最终选择了得分较高的选项。但事后总感觉心里不舒服,眼里看到的尽是选中的这套房的缺点,满脑子你都是另一个被放弃的房子的亮点,导致内心越来越不平衡。仔细想来,一是因为当初做比较的时候将几个维度的权重平均分配了,而事实上自己最在意的还是居住的舒适性,那么当初就应该在这一维度上增加权重,这样得出的比较结果才更符合内心真实期望。二是因为该房屋有一个缺点——流动性差——被忽略了,如果当初能切实看清所有的缺点,确保自己是在愿意全部接受这些缺点的前提下做决定的,可能现在也不会那么后悔了。
那如果要用思维导图来做决策,又应该怎么做呢?
导图决策四步骤
一是厘清目标,清楚自己的决策要达到什么目标、解决什么问题。
二是分析优缺点,从客观现象和影响力两个层次进行分析。
三是标出影响力的轻重,可以用图像和计分两个方法。
四是根据优缺点评分,做出决定。
第一步:厘清目的。
每一个需要做决定的背后都有一个“为什么”,它可能是要达到的目标或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开始思考之前,先问自己这两个问题,厘清自己此次做决定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我想买房子,就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买房子?是想要置换一套更大的居所吗?还是因为想要给孩子换一个更好的学区去上学?”
内心的声音是:“主要是空间不够用了,家里东西太多太乱,而且想着孩子上学后需要更宽敞整洁的地方学习效率才会更高……既然要换,那就同时兼顾学区,换个好点的学区房……另外,自己也想要有个院子可以种点花草……”
突然发现第一步就有点复杂了。不着急,把内心的声音全部清楚地写在思维导图上,一下子就清晰了。
第二步:分析优缺。
如果我们犹豫不决,无法果断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一定是因为该决定既有令我们心动的优点,也有让我们考虑再三的缺点。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把脑中的诸多想法依照这件事情的几个重要思考维度一一分类、梳理清楚。
以上述买房为例,我考量的几个重点有“地段”“环境”“空间”“费用”等,那我就可以顺着这几个思路开始整理,过程中如果想到了其他细项,再新增加大类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分析,要从“现象”与“影响力”两个层次去分析。
第一个层次现象分析的是比较客观的条件,比如这套房子:地点在城市的核心地区,交通很方便,小区环境优美,一楼带院子、可以种花养草等,这些都是看得见的现象。
而对于决策这件事来说,这一层的信息只是开始,真正影响决策的,是这些现象对我们的影响力——同一个现象,对不同人的影响力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同一个条件,有人会认为是优点,有人却认为是缺点的原因所在。比如一楼带院子这个客观现象,有人觉得很棒,因为可以种花养草,所以放在优点上;有人觉得有困扰,因为蚊虫比较多,所以就会放在缺点上。
所以还需要在影响力层次深入分析,比如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一楼带院子的房子?”。这个层次的分析非常重要,因为影响力是展现一个人的个别性的重要因素,更是做决策的关键——所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第三步:标出轻重。
虽然我们在第二步就能看到影响自己决定的优缺点所延伸的影响力在哪里,数量有多少,但还看不到这些优缺点的影响力在自己心中的分量有多少。有时我们乍一看优点很多缺点没几项,但可能就那几项中,隐藏着自己非常看重的点,若未加以足够重视,极有可能造成决策不如意。
为避免这个问题,需要再第三步要标出这些影响力的轻重。具体方法有两个:
第一个叫图像法,即在自己觉得很重要的地方加上图像,最好是与关键词相符且能触动情感的图,因为它们能在情感上提醒我们要郑重看待它们。
比如我买房子的时候也考虑过南方一楼会潮湿的问题,但一直只听别人说,自己从未体验过,所以并没有特别在意,结果到了梅雨季节进去一看,马上就不爱了。如果当初我做决策时能用图像法来考虑这个缺点的影响力,也许就会更加慎重考虑了。
第二个叫计分法,即在导图上为每个影响力标上分数,如果是优点,就加分;如果是缺点,就减分。面对重大决定时,需要更细致的评估,这时适合用计分的方式来衡量轻重。
与图像法类似的,我们也可在和决策“目的”高度相关的几个点上加重计分。比如我决定换房的主要目的是学区和改善居住,那么在学区差不多的几个选项中,会影响到居住舒适性的几个缺点可以加重计分,这样分数会更符合做决策的初始目的。
第四步:根据第三步优缺结果进评估,做出合适的决定。
做决策时,我们要特别留意以下两个事项:
事项一:确认有无致命的缺点。如果有,那就直接否决,不需要浪费时间再继续下去。
事项二:给自己缓冲的时间。除非迫不得已,重大决定不要急于下决定,可以先缓一缓。因为事情本身会有变化,自己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我想着赶在孩子升学报名前把房子定下来匆忙做的决定果真让我事与愿违,事后想想,如果当初能再缓一缓,可能就会考虑得更全面了。
总而言之,用思维导图做决策,可以提高决策效率的同时更大程度上避免对决策的不满。具体做法可以分为四步:一是厘清目标;二是分析优缺点;三是标出影响力的轻重;四是根据优缺点评分,做出决定。过程中还有两个注意事项:一是注意有没有致命的缺点;二是给自已缓冲的时间。
有机会一起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