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上学来时没有带水壶,放学后家长询问小明,老师给你水喝了吗?小明说,没有。好,家长就来投诉班主任老师,没有爱心,不关心学生,不负责任,冷漠……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小明家长的思维模式是典型的二元对立思维,老师不给我孩子喝水就是对我孩子不好!然后再看家长的投诉行为背后是对学校、对老师、甚至有对自己的各种愤怒、不满、对孩子的心疼等复杂的情绪,这些情绪背后的支持信念是什么呢?
第一个信念是:我的孩子一天没有喝水,这太受委屈孩子啦,(孩子是不是真的一直渴着,我们且不说,只说家长这时的认知和需求),我不能接受!这是家长潜意识中对孩子生理需求的特别关注,也就是说,这位家长在生理需求上或许会有一些未被满足的经历成为她潜意识中需要各种物质来填满的黑洞。同时,当一个人生理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他的安全需求也就很难建立起来,学校、班级、老师,让我有不安全感,我在这里不能得到被保护、被照顾,我会为我的孩子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担心。
第二个信念:老师应该爱我的孩子,关心我的孩子;这是小明家长内在自我对归属与爱的需求未达到满足,来向原生家庭之外的社会以及他人索求爱的一种表现!因为我在原生家庭里渴望得到的爱没有得到满足,我就会把索求爱的手伸向全世界,伸向身边所有的人!
同时,也能再向上看到,小明家长的第三个信念:我需要被重视!我需要被尊重!因为他的对尊重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也会通过各种事情敏感捕捉到,在这件事情里,我是不被重视的,我是没有被尊重的的感受。
或许还有其他信念,我们不一一分析解读。
情绪主要来自我们各自原生家庭中的成长经历,因为在各种经历与关系里,呈现着我们的很多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从人类动机的角度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他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
在马斯洛层次需求金字塔最顶端的是自我实现需求。作为一个人类学家,马斯洛坚信人们一出生就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欲望,即做到她们所能做到的极致。然而为了满足这个终极目标,其他必须先满足一些更基本的需求例如食物、安全、爱以及自尊等等。人的需求是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得到满足的。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人都非常自知,他们主要关注个人的成长而很少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们只对实现自己的潜能感兴趣。
然而,我们有更多的人,在需求层次理论阶梯里,还停留在最下面的四阶基础需求里反复索取。如果一个人的基础需求:对生理的需求、对安全的需求、对归属与爱的需求、对尊重的需求在其原生家庭成长中一直未得到满足,而其自己也没有能力在走出原生家庭之后通过学习成长做到自给自足,这个人无论年龄多大,都会兜兜转转在这未被满足的四阶基础需求里,继续向父母、向兄弟姐妹、向现有家庭中的伴侣、向身边亲属朋友同事等用各种形式索要。索取的结果就是他和家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不断,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那本家家难念的经。
同时,这个人也很难跨过这四阶基础需求,走向更高四阶的自我成长的需求:对求知与理解的需求,对美的需求,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对自我超越的需求。这也就是我们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困惑的,孩子的主动性、好奇心、学习意愿怎么就没有呢?只有在童年成长过程中,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高度得到满足的孩子,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在初中、高中阶段让自己主动跨越到对成长的需求的追求和探索中去。让自己有足够的动力去探索知识、探索社会、探索世界、探索自己!不停的追逐对自我的期待、追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储备能力,积攒能量,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自我实现。
当一件事情发生时,我们需要觉察一下我们的自动化的应对模式,这个行为背后的情绪感受是什么,感受下面潜藏着来自我内心深处的哪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