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那么,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做。
学习分数,就一直尝试去“分”,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分”的特质。二分之一圆,四分之二圆,六分之三圆居然一样大!孩子们操作教具的时候发现了这一点。嗯,它们几位就是“等值分数”。 一听到“假分数”这个名字,有人说:那肯定是假的了!孩子怎么可能跟妈妈一样大,怎么可能比妈妈还大?我提问:那像这样妈妈(分母)比孩子(分子)大的分数叫什么呢?
“不会是真分数吧!”
还真是!
同分母的加减法是从摆弄教具开始的。摆着摆着,有人就不用了,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不需要教具了。我提问有没有发现什么秘密?怎么能一口就说出答案?孩子们自己总结出了“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者相减”。
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大小就更简单了,几乎都是脱口而出。异分母同分子的也难不倒,切苹果,分雪饼,叠纸,画图,这一路练习下来,都发现了“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的规律。那个长长的分数条也派上了用场,十二分之七长还是六分之五长,一比就知道咯!
这就是我们的课堂。我始终在努力做着那个抛砖的人,玉,就藏在每个人的内在里。我期待孩子们在课堂上是活跃的,是欣喜的,是探索的,是好奇的!
寻找最小公倍数,我们用的是列举法。从二年级就开始练习的单双数唱数,现在一一写下来,然后找出“公”有的倍数,再找到最小的。至于为什么要找最小公倍数,等进行异分母加减法的时候就能派上用场咯。
“单位一”的概念很重要,从一个,到一堆,一袋,一筐,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等等,都可以是“单位一”。分数要表达的是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具体的量。在每一天的启发和实践中,孩子们慢慢建构着,理解着。
《北欧神话》讲到了洛基的“恶作剧”,他剪掉了雷神托尔的妻子的一头金发,差点被雷神大卸八块,最后跟侏儒打赌被人缝上了嘴巴。听到这里,教室里传出了笑声,我也笑了,只不过我心里的台词是:还笑!跟你们这些捣蛋鬼难道不像吗?他们最近尤其爱捣蛋、爱告状,挑剔起别人的不是,一挑一个准!
中午讲的是《西游记》,到现在讲完了“鹰愁涧”,讲到了行者跟人显摆自家袈裟这段。经典就是经典,讲着讲着,我便入了戏,我这一路为人师的旅程,何尝不是在求取自己心里的真经。正所谓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生命不息,践行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