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的家长在“理想化”上很受伤】
我还记得自己刚入门心理学时,督导老师给我安排了讲解自体心理学——《自体的分析》第一章节的任务。或许是老师有意安排,又或是机缘巧合,这一章恰好讲的就是理想化。
时隔几年之后,我积累了丰富的案例经验,参与辅导了数十位孩子,也见过了数十位家长。渐渐发现,几乎所有孩子的成长问题,都与孩子内心中父母理想化形象的崩塌息息相关。那么,具有如此之大影响力的理想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理想化,说得简单易懂些,是在成长的早期,孩子根据感受到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内心所幻想出来的一个代替父母行使其功能的虚拟形象。这个形象与现实的父母有所差距,但这就是孩子所体验到的感受所构建的真实。而孩子对这个形象的内化,将会对他的生命意义、社会价值观、内在动力建构等等带来巨大的影响。
由于母亲先天带有与孩子原生的依恋关系,无私奉献的爱,所以在聊理想化的塑造时,就尽量以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为主。
在辅导的案例里,有些父亲的情绪常徘徊在火山爆发的边缘,一言不合就打骂孩子。孩子在内心塑造的理想化父亲形象,很可能会是一头肆意喷火的怪兽,极具攻击性与破坏力,这样的理想化形象令他害怕、恐惧。
虽然,极具攻击性的理想化形象令孩子保有了敬畏之心,可另一方面,孩子的自尊也会遭到破坏,形成自我贬低、自卑的低自尊人格。为了保护自己的内在不被理想化形象毁灭,孩子会选择回避、迎合现实里的类似形象,从而无法表达自我真实的想法,形成虚假自体的困境。严重的,甚至会将社会投射性认同成令他恐惧的理想化形象,对现实社会进行隔离,令自己陷入了边缘化的境地。由此来看,这种父亲所建构起来的理想化形象是负面的、崩塌的、不良的。
另一种父亲是典型的暖男奶爸,他们温柔幽默,孩子或许从未见过他们生气的样子,他的脸上永远挂着笑容。孩子在内心塑造的理想化父亲形象,很可能会是一只温吞吞的大熊猫,安全信任、没有攻击性的同时,也丧失了旺盛的激情。
一方面,当内在能量旺盛的孩子随着成长,个体独立性越来越强,他开始跃跃欲试地寻求激烈的挑战碰撞。父亲的无攻击性,助长了孩子的夸大欲,孩子会以挑战父母权威的方式,展现本能的攻击欲望。这个以生理/思维定话语权的人格发展阶段,父亲需要以富有战斗民族气质的姿态,回应这次挑战,并在不伤害到孩子自尊的基础上,获得优势性的胜利。如果父亲屡屡失败,令孩子失望了呢?孩子对理想化父亲形象的认同就开始瓦解了,由于理想化形象的丧失,孩子会不屑于听从父母的引导,自己陷入一种在迷茫中找寻自我确立的尝试。若得到不良的理想化形象引导,常常会因此误入歧途,例如,以网游里的胜利、抽烟、酗酒来标榜宣示自己的独立。
另一方面,心灵能量天生较低的孩子,很有可能就内化认同了这样的理想化父亲形象。没有攻击性的理想化父亲形象,会让孩子不愿主动占主导的位置,因为这个位置会迎来猛烈的挑战和竞争。由于性格张力偏弱,因此孩子的想法会缺乏足够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形成问什么都回答“随便、都行”,缺乏决断的能力,也缺乏力量感。若是男孩子,他在社会发展的挑战中就会更偏向于柔和的、退让的,缺少了些属于男性特征中特有的攻击性与侵略性,也会缺乏一种对远大理想和抱负奋斗的激情。当他在社会里遇见情绪高张力、具有攻击性、能量十足的人群时,也较容易体验到被压迫感与不安全感。
颇为极端却很常见的,两个理想化父亲形象,我们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我们注意到“攻击性”这个词是两个假设里出现频率最高的,那么如何平衡理想化父亲形象的关键就在于此。理想化父亲形象所具有的攻击性,若以简单粗暴的低等方式表现出来,那就是在情绪的控制下,对孩子拳脚相向,令孩子的自尊系统受到摧毁性的打击;而若以高等方式进行升华再表达,那么攻击性可以转化为社会生活里的一种激情,这种能量与激情,可运用于引导孩子在游戏的竞争中体验胜利的成就感,也可用于培养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一个良好的理想化形象,是既令孩子感到安全可信任的,又是令孩子感到敬畏与信赖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孩子才会在你的引导下建立较好的信念系统与动力系统,从而发展出一个良好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人格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