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中和大学,也有文章、诗歌被选来发表在期刊上。可是毕业以后,似乎已经没动手写过比较完整的文章了。想想自己的文案功底,实在是无法直视了,希望从现在开始,从写读后感开始,还能有所成长。人生的路这么长,想想还是有机会的。
✷ ✸ 与该书的缘分 ✷ ✸
一开始接触到这本书,是从老师分享的书单中,一眼看到了这本书,就被书名吸引了,然后在豆瓣上查了下这本书的评价和内容概述,“天哪,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吗?”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有勇气被人讨厌,同时自己也能有勇气去讨厌他人的一个人,于是就开启了本书的读书之旅。
很少有一本书是能让我完整读完序的,这本书我是完整地看完了每一个推荐序。读完之后满心欢喜,内心有一个声音在说“哈哈,就是你了”。
✷ ✸ 弗洛伊德的“原因论”VS 阿德勒的“目的论” ✷ ✸
弗洛伊德的思想,是将当前的问题归结于过去的因,会需要我们花很多精力去找造成当前问题的因,也就是“原因论”。由于自己读了部分武志红老师的书,推测他应该是重点研究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说到当前很多问题是因为原生家庭的一些经历导致的现在的“我”的部分人格缺陷,所以会让人总是纠结于寻找过去的这个“因”。
阿德勒的观点认为,我们为什么要纠结于过去的因呢,其实【发生什么事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应该如何去解读过去发生的事】,从发生的事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目的因素。比如,书中有个案例,一位脸红恐惧症患者,她说自己如果没有这个病,一定可以鼓起勇气去向自己喜欢的人表白。但是用阿德勒目的论是怎么解读的呢,这个女孩是自己选择了要患上这个病,因为患病了,才能有理由不去表白。想逃避因为表白可能会遭到拒绝的难堪,所以她是因为怕被拒绝、被否定,选择了患上脸红恐惧症。最后怎么样呢,那个男孩主动约她,后面自己的脸红恐惧症自然消失了。
目的论的解读,让我们明白,人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自己做出选择的。
✷ ✸ 摆脱人际关系的困惑 ✷ ✸
人本是复杂的生物,不管是家庭,还是职场中,人际关系都是多元关系,是复杂的,所以也会有很多人会困惑于人际关系,我们来看看阿德勒是怎么来帮助大家来摆脱人际关系的困惑。
一、课题分离
我们要搞清楚哪些属于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将【我的】和【你的】课题进行区分。自己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要让他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际关系之间的烦恼就会少很多。
书中提到一个案例,孩子学习这件事,究竟是孩子的课题,还是家长的课题呢。首先,可能大家想问,如何来区分课题是属于谁的呢?阿德勒给出的建议是【看课题选择后的结果应该由谁来负责】。那么从这个判断标准来看,孩子学习的课题,学习好不好的结果是不是应该由孩子来承担,因此学习这个课题是属于孩子的,父母不能强制要求或者控制孩子学习这件事。家长需要做好的是“援助”,在孩子需要家长帮助的时候可以去提供帮助,去支援,而不是干涉。
如果做到了人与人的课题分离,是否会引导我们走向孤立呢?因为课题,把人与人的关系划清了界限。阿德勒提到,将课题分离,只是将大家缠绕在一起的各种颜色线团理清楚而已。
阿德勒心理学提倡自由,“我们”应该摒弃获得他人认可的欲望束缚。当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分离开后,自己做的好与不好,他人是否认可,他人对你的评价其实是他人的课题,与自己无关。所以自己只需要想清楚自己要的事情,该怎么做,完成自己的课题就好。另外,阿德勒还提到,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可能就会遭到某些人的讨厌,但是没有关系。只要你是在完成自己的课题就好(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
二、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不是等同于自我肯定。首先地接受不能交换的“这个我”,这就是自我接纳。
而自我肯定是明明自己做不到,但还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我很强”。这是对自我撒谎的一种方式,如果做到了,会产生优越情结,如果做不到,可能让自己产生自卑情结。自我接纳就是接受“做不到的自己”,不对自己撒谎,然后向着想要达到的方向努力。
他者信赖,是指无条件地信赖他人,不用担心是否会被背叛,自己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别人是否背叛是他人的课题。
他者贡献,就是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与影响、作出贡献。
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看成是【伙伴】。把自己和伙伴都看成是一个共同体,自己在共同体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并且能有所贡献的时候,这样,我们就能产生【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可以是小到【我和你】,大到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单位,再到人类,宇宙,这些都是共同体的概念。
三、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这是横向关系发展的一种理论,不管是什么场景下的关系,如果都是这样的思路去处理自己的周边关系,那么就不会有傲慢的偏见,或者“我不如TA”的自卑情结。横向关系更偏向于平等关系。
✷ ✸ 关于人生 ✷ ✸
一、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人生不是一条直线,真是的人生是由连续的点组成的。每一个小点都是一个舞动的人生,都是一个完结的生命状态。我们要活在【此时此刻】,人生是没办法去计划的,认真努力地活好每一个【此时此刻】,最后是否能够到达山顶已不再重要,因为我们在登山的过程里,每一个台阶都已被自己活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对于这种现实,【我对共同体有益】,【我对他人有用】,主要产生这种想法,就能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世界上的优等生毕竟是少数,不能因为成不了少数的优等生就觉得自己是差劲的。学会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喜欢自己,取悦自己,努力过好自己的一生。
三、“他者贡献”引导之星
人选择自由的时候有可能会迷路,作为人生的重大指针,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引导之星”,即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当我们要选择自由的时候,可以以这个作为引导,以免不小心从【自由】活成了【自恋,自私】的人生。
四、有鼓励才有勇气
对于孩子,不要批评,也不要表扬,而是多去鼓励。啊?不是要多表扬吗?为什么孩子不应该多表扬呢?表扬和鼓励的区别在哪里呢?
阿德勒给到的表扬的定义,他说“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表扬是一种带有上下级或者强者俯视弱者的关系,这是一种纵向关系,带有一种操纵他人的目的。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多人没想到原来表扬的本质是这样的。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鼓励是一种横向关系的援助,是基于双方平等关系基础上给到的援助。
所以对于孩子,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并非表扬,和孩子发展成平等的对话关系。
五、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在家庭中,工作中,或者社交场合里,不论你做得多好,都会有人不喜欢你。我们不想被人讨厌,但是八面玲珑,曲意逢迎的生活方式,也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我们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当然,讨厌,并不是故意招人讨厌或者作恶,而是不畏惧被人讨厌勇往直前,理性工作和生活,不随波逐流,这才是对人而言,真正的自由。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最后,祝愿自己,也祝愿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拥有 “被讨厌的勇气”,勇敢的生活,努力向上地过好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