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户外,一步步走下去的旅程是“教师”,崎岖蜿蜒的山道变“教材”,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不仅给参与者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也启发人们思考,怎样让思政课更加深入人心深入挖掘并发挥好红色资源的铸魂育人功能,让革命文物“开口说话”、浸润人心,增强“大思政课”的感染力,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豪情。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离不开方式方法的探索创新。“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习书本知识很重要,但理论学习代替不了亲身实践,教师的引导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不论是固原“行走的思政课”,还是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龙兵开设的“走着上的思政课”,都说明实践之于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引导青少年去切身体验、去辩证思考,这样得来的道理才更加深刻,这样树立的信念才更加坚定。把教室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大思政课”才能更好启智润心、铸魂育人。(1)磨炼学生意志。“行走的思政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讲授为主的课堂,而是师生用脚步丈量历史,共同追寻历史遗迹、探寻历史脉络。“54公里的路程,10多个小时的行走”,这是宁夏固原市第二中学和弘文中学学生徒步往返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的路途,对所有参与其中年幼的学生们而言,无疑是一次意志的磨炼,身心得到淬炼。
(2)弘扬爱国理念。“行走的思政课”,其实是一种将思政课教学空间和资源拓展到广阔社会生活中去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生动实践,包含了“五育”功能,尤其是学生们在参加革命纪念地、红色场馆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革命建设历史进程的认识,更好弘扬浓郁的革命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3)形成良好示范。以固原市第二中学和弘文中学的举动为样例,“行走的思政课”的基本特征在于,学生走出了校园教室,更多的是在社会中开展参观旅游、考察指导、志愿服务和实施实训等实践活动,既实现了教学空间从校内到校外的拓展,而且学习方式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观察、言说和创造,对课程创新有较好地指引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