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61
——记第四次啃读者联盟线上交流活动
上学期至今,啃读者联盟一共组织过3次非正式线上活动,虽然如此,但每次的分享交流,都带来了思维上的碰撞,带来了新的启发,这无论对于新网师学习而言既是一个学习部落化、精细化的缩影,对个人学习来说也是思维力的锻炼,二者都具有极其积极而重大的意义。在郝老师的期待下,此次啃读者联盟活动重新“开张”。
今天晚上,如期进行了第四次啃读者联盟线上交流活动。参与者分别有:周娟,张海英,穆勒滚,鲁正群,马增信,贾颖和我。这一次线上交流,围绕着第二次预习作业,当然也不止于此,主旨还是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中的真知灼见,在相互投球中找到自己理解的盲区,突破迷雾,走向清晰。在这次交流中,啃读者伙伴们就自己的阅读提出见地,也借鉴其他大家的观点互为补充,这样的交流,变得更加的丰富、饱满,也是一种啃读的深入。
一、交流回顾
本次交流,由周娟老师和我分享了作业心得,并开启了对话和倾听。分享的开始,由周娟老师率先就自己的作业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释。她分别就作业题目、具体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尤其是就最后一道案例分析题,周娟老师以科研的角度提出了作业严谨性、专业化的宝贵意见,突破了预习作业本身,也给予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最为可贵的是,周老师对自己的作业中的反思充满了自我批判,反思到自己阅读中未能充分地联系,没有融会贯通的遗憾。为此,她也提出了几点启示:
第一,要进行专业阅读,就是要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第二,学习要上下联系,前后贯通。
第三,要从浅表的学习转移到深入的学习。
二、从交流看作业
这几点,看似明白,做来却难。也正如其它马增信、张海英老师所说的,本学期的课程思维难度较大,对自身的思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就文本找问题答案看似容易,却只不过是搬运佐藤学的观点,并没有形成佐藤学所说的那种学习状态:深入文本与之对话,与其他学员交往与之对话,联系自己的实际,与自我对话。
而在批阅作业中也发现了一种典型现象:多数学员准确地找到了佐藤学观点的段落,直接搬运,却未能化为已用。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读题的深度。
譬如最后一道用佐藤学观点来剖析榜样教师进网师的案例分析题,我认为这是综合考查自己对对话、交往的理解。因此我结合前面三首论述题的主要内涵,把整个讲座看做是一个课堂,而主持人浅若墨染是教师身份,薛老师和其它学友则是学生。这一点在初始时并不是很有把握,因为相对绝大多数学友的观点,这显得有些“突兀”,不过我还是想自圆其说。基于这一点,再去分析整个讲座过程,去挖掘作为教师的应对和被动的不足,作为学生的对话和倾听不足。
之所以这样分析,也有一个原因,自从学习了佐藤学的教学观,对于投球般的对话、倾听,对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深以为然,也在不断地检视自己的课堂,而在榜样教师进网师的案例中,也看到了自己课堂中的那种单向交往,应对不足,与其说是批判这次讲座,不如说是在对镜自照,批判自己。我想这也是写作意义的一个方面。
三、我们的不足
预习作业,其实是自己和文本的初步对话,肯定会存在着不严密、不周全甚至是有误的思考,因为这受限于我们的阅读积淀、思维能力和阅读的深度。即便是优秀作业,也并不是那些掌握着正确答案的作业。通过阅读优秀作业,一方面看到的是优秀作业的构思和深度、宽度,对于开阔我们的思考将带来益处,另一方面,优秀作业带来的是一种点燃,无论从啃读的频率、深度,思考的整体性、严密性,优秀作业都浸润着作者的心血和智力劳动,从这当中去找寻自己的路径和启发,才是发挥共同体互为启发的应有之义。
而本次交流,我们也受限于自己的理解,比起郝老师十年磨一剑的浸润,我们还做得太少,读得太薄,钻得太浅,但是学习正是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过程。这次交流让我们得以突破自己的惯性思维,借鉴别人的思路,打破了自己的思维惰性和盲区,这也恰恰是对话的要义之所在。
一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期盼着这样的对话,这样的碰撞,更多地发生,在打卡圈里,在课程群里,在啃读者联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