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持续的不均衡,所谓不均衡就是眼前的场景迫使你调用既有认知,结果发现这个认知不足以应对,那么你就感受到了不均衡。在不均衡当中,你会自然地放弃原来的认知,在不知不觉当中,实现了系统更新。
自行车的行驶过程就是持续的不均衡,而且是在动态中得以持续的不均衡,如果自行车停下来,要站稳就非常难了。
这让我联想到,在游泳过程中,手脚都不停配合,呼吸切换进去,在初学过程中手忙脚乱,动了手忘了脚,到一定阶段还需要换气,一连串的动作连续下来,实际上就是在找游泳的节奏。
当把节奏找好了之后,你这个泳姿算是会游了。但是只是会游还不够,还需要速度快,游得更加不费力,就要打破一切原有的平衡,慢慢调整自己的姿势,手,脚,呼吸,共同配合,一点一点的改进。
富兰克林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从均衡状态主动地进入到非均衡状态,把自己的认知置于一种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威胁性的场景当中,被迫让自己去调动自己的知识。在调动知识的时候感受到欠缺,然后快速地弥补这种欠缺,这就完成了一个认知的循环。
学习的起点就是找不自在。
同样的我周边一起游泳的那些大爷大妈,他们每天有的都一样,没有任何的改进。他们实际上就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舒适区,跟同龄的人比我天天都在用运动这种美好的感觉,让他们觉得很满足。但是他们游泳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另外他们也没有任何想法改进一下。
学了学习的本质之后,我觉得自己不能满足于自己现在的状态,不断的在游泳过程中,找自己的不痛快,找那些不自在,改进自己的游泳姿势,让自己游得更加的流畅。
可以反省一下,我们的学习当中除了那种笼统的焦虑感之外,有没有具体的、场景化的危机感?以及我们在这种危机感中,是否遵循了一个有步骤、有程序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蜕变的过程?
每天制定目标,让目标固定化,现在是每天1000米,包括500米的蛙泳500米的自由泳,需要自己不间断,一口气完成。
在游泳过程中,仔细想自己的动作,保证自己的手,脚,躯干动作正确,呼吸顺畅,不要太深。只关注于自己每一下的动作,呼吸。头脑中不要有什么想法,诸如:“可能有人在看着我,我现在已经很厉害了,我感觉自己像一条鱼一样。”
每一刻游泳都是自己活在当下的证据。体验水从身体上滑过的感觉;每一次的划水,让自己身体和水的接触感;脸露在水面上,呼气,吸气,空气进入到体内,氧气带给自己的能量。时刻记着在头脑中不做任何的评价,只是在当下就可以了。
日语里的学习叫“勉强”,也就是勉励而为,强迫自己从认知的舒适区推到认知的恐慌区、焦虑区,同时用具体的步骤让自己一步一步地消除这种恐慌、焦虑和威胁,这个状态就叫学习区。
目前我对学习的理解就是这些,首先一定要在学习区里面学习,看看自己有没有勉强自己,有没有觉得不舒服。你的学习计划有没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有没有反馈机制。另外警惕自己是不是在舒适区里,是不是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