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过犹不及。”
【华杉讲透】:“这是中庸之道,儒家追求仁和礼,讲究「无过不及」。没有过头的地方,也没有不及的地方,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华杉讲透论语》:“孔子说:过头和不足是一样的,子张并不比子夏更贤。子张的性格,学习很努力,很认真,很使劲,以至于经常有点过了,荀子讥讽他说:‘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恨不得举手投足动静趋止都跟圣人学。子夏呢,规模狭隘,常有不及,孔子曾经告诫他: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今天这句话让我想到的是:人生是动态平衡的状态,失衡是不长久的,失衡有两种表象,一种是过头,另一种是不足,调整的关键在于觉察。
在生活实践中我体会到,大多数「失衡」的状态更多情况属于「不足」,而非『过头』。
在自己当下这个年纪,『过头』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好的探测自身边界的方式,就是看看自身的极限在哪,通过实践切实地体会“我所认为的极限”是真的极限吗?这会得到真实的反馈,一种情况是:的确是我的极限;另一种情况是:原来我低估了自己,我对极限的认识范围扩大了。还有一种情况是,当我很努力、很认真、很使劲的时候,关于这件事来说,自己的部分是拉满的,即使不成,自己也无愧于内心。它只能反应当下并不是成的时候,而不是自己在逃避或是偷懒找借口所致。
「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更多的是一种『止于至善』的境界,不多不少刚刚好。这是对事物有全面认识之后,游刃有余地处理事情的方式。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不过多投入自身感情,使之「过头」,也不受偷懒,使之不足,总之就是依据事物本来的面貌、存在的目的,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论语》:“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华杉讲透】:“这是孔子对几位弟子的气质修养的评价。高柴性格比较愚直憨厚,谨厚有余,明智不足;曾参迟钝;颛孙师,即子张,爱钻牛角尖;子路鲁莽、刚勇。孔门教人,以变化气质为先。改变自己的修养、气质、性格,是学习进步的根本,比学习具体的知识更加重要。”
之前觉得每个人都是类似的,但现在渐渐地看见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除了外在长相的不同外,还有内在的性格、信念、认知等的不同。内在的不同是透过行为、气质、表达方式和语言呈现出来的。人的一切行为反应都是基于外部世界的刺激信号做出的自我投射,投射并无对错和好坏之分,这只是在反应人的潜意识对这个刺激信号的认识和理解。
这句话让我看见,读书、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的修养、气质和性格。我现在渐渐地明白,很多时候,行动层面做不到一些事跟认知有关,也就是我当时既不明白,也没有体会到做这件事的意义和重要性,自然也就在行动层面不愿意做,也做不到。
今天在跟一位企业家访谈的时候,他谈到了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观念和心性,然后分享了他自己因为观念的改变给自身和企业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是“问题”的存在,一转念问题就不复存在。
读书学习,是通过「切己体察」不断地看见、对照和改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