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精神分析和从它分离出来的各种心理治疗,都特别重视这个因素。
这里,关键是病人的自我探索。尽管离不开治疗者的启发和引导,但不能代替病人自觉的思考而采取灌输的方式。用灌输的方式,即使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如果病人不会自我探索,下次遇到问题,仍需求助于治疗者,甚至所谓新问题只不过是老问题不同内容的重复。
自我探索使意识扩大,过去觉察不到的内心世界,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人们对自己的理解,得以提高或深入。
持不同理论观点的治疗家,对这一过程有不同的解释。
■来访者中心治疗认为,这是对自己内在感受的挖据或开发,同时,也是去掉面具而显现出真实的自我的过程。
■精神分析家认为,这是对“无意识”的洞察或领悟。
■存在主义者认为,这是对“亲在”(我这个独特的人的存在)的觉察。
■格式塔( Gestalt)治疗认为,这是对心理之整体(即格式塔,亦译完形)的觉察。
不论解释如何不同,共同之点在于,通过自我探素,意识得以扩大。
认知治疗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通过认知治疗,病人认识到,在诱发反应的刺激,或生活事件和反应,或结果之间,还有自已的认知情感活动,在起着中间环节的作用,这就是所谓填空( filling the blanks)。
换言之,原来对病人来说,是几乎毫无所知的一片空白,现在有了意识的内容,也就是意识扩大了。
弗兰克尔(V.E. Frankl)的逻各斯治疗,同样包含着这个因素。按这种理论,经过治疗,病人发现和体验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以及生活的意义,也就是开拓了意识,当然,可以理解为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
比较特殊的是行为治疗。自我训练和行为矫正过程,本身似乎没有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其实并不尽然。关键在于病人是否开动脑筋积极地参与行为治疗,如果是的话,这个过程也包含有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尤其是新的有效行为意味着丰富了病人的行为储备,这必然伴有意识扩大。再者,在行为治疗过程中,通常要求病人按一定的规则或量表,对自己进行评定。这也是一种自我探索过程。
所谓派生的领悟( derivative insight),被视为活动治疗小组的特征。这是指病人在参与小组活动中,萌生的对自我之深入的理解,而治疗者并未给病人任何解释。这种自我探索是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是一种可贵的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
关于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是“insight”,现在常译为“领悟”,但似乎我国还没有人给它下过描述性定义。在精神分析有关的文献中,对它的解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如安娜・弗洛伊德(1972)所说,精神分析早已处于无政府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