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拆书学习法训练营宣告结束,我的五一新加坡之行也愉快落幕。回顾整个学习过程,一直处于边学边追进度的节奏,虽然无法同步,但我一直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攀比,不附和,按照自己的精力和节奏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当我再次重温学习笔记之时,有些细节已经忘了,正常。但有些内容仍旧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欣慰。
01 知识立体化
每天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无论是微信、公众号还是各种转载、杂志等,耗用太多的时间。你可以取消关注,但与工作、专业、兴趣相关的内容,你能选择不看?其实,问题的症结并不是看与不看,而是如何从这些碎片化信息中快速提炼成适用于自己的知识。
碎片化信息秒变知识
信息本身并没有意义,而是要挖掘信息背后的知识,最好是能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对某个信息或知识进行全面解码,知道这个知识适用的范围和情境,所以,我们就要追问知识的前、因、后、果、适、用、边、界:
“前”: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或知识的?
“因”: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对我有什么价值?
“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适”: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那里?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信息都必须从这8个角度去深挖,在深挖的过程中,即是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又是对有用的信息加上“装备”,变成日后可以应用的一个知识点。
02 乐高式的知识体系搭建
仅仅一个知识点是无法构成体系的,要搭建知识体系,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进行组装和拼接,就像乐高一样,可以搭成自己想要的高楼大厦。
除了“前因后果”、“适用边界”两个维度,还需要一个维度“A1/A2”,即对每个知识点结合自身的情况,完成A1/A2(想要深入了解,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真正做到让知识对自己有价值,否则永远都是别人的知识。
对于如何搭建知识体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赵周老师主要介绍了3种方法:
1. 从问题出发,追问与反思该问题的前因后果、适用边界,然后规划A2;
2. 从点到网:就单个信息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由碎片化学习慢慢搭成知识体系;
3. 从网到点:在确定自己要构建的知识体系的主题后,先精心选择一本书(建议选择该领域/主题最经典的书),慢慢梳理和使用这本书的知识体系,在进行主题阅读,将所有写下来的便签填充到这个知识体系中的各个位置;
这三个方法可以综合运用,都能帮助建立个人知识体系。我自己用的比较多的是第二和第三种方法,我会继续实践,希望能有更多的感受。
尾声:
这次训练营虽然只有短短的6节课,确实让我对便签法这一简单的方法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其实还有更多的内容可以分享,但这两点对我的触动更大,更易实践。
今天距离上一篇有2周多时间,我会稍微放慢点节奏,不再逼自己一周非得写2-3篇。今天看到一位牛人说,写作和阅读应该同步。我会坚持写读书笔记,同时,也会坚持阅读,而且是大量阅读,才能有更深的沉淀。
我是Ricky,一位扎根于学习、培训与人才发展领域的“三栖”奶爸。Ricky@知乎,公众号“正经胡说Ricky”,微博@培训力行者Ricky。用胡说的方式讲正经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