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与乔文达来到舍卫城,并在一位妇人的指点下来到了佛陀居住的祇园。
翌日清晨,二人见佛陀持钵外出乞食。他衣着质朴,神色安详,举手投足间皆是平静柔和。悉达多不由心生敬重爱慕,被佛陀深深折服。
夜幕降临,佛陀于园中为众人宣法。佛陀的声音宛若天籁,不疾不徐,明亮温和,他论苦谛、释圣谛、讲八正道。
讲经结束,一众朝圣者请求皈依佛陀,佛陀接纳了他们。
乔文达也请求皈依,佛陀亦接纳了他。
悉达多仿佛陷入深思,直到乔文达走来邀请他一同皈依佛陀,他才如梦初醒。
他意识到,自己的追随者如今已经成为佛陀的追随者,他对乔文达送上了最真诚的祝福。
面对突如其来的告别,乔文达震惊、错愕,他无助地哭起来,只能接受二人因信仰不同而不得不分道扬镳的结果。
复日,乔文达再次拥抱了自己一直追随的挚友悉达多,随即加入了新皈依者的行列。
只剩悉达多一人,沉思着步入林中。
他遇见了佛陀。
他鼓足勇气,请求与世尊交谈。
得到首肯后,悉达多表述了自己心中的疑惑:佛陀的超世拔俗,获得解脱的法义如同一个小小的断裂,割裂了他所讲的永恒统一的世界法则。
乔达摩没有任何解释或反驳,只是慈蔼谦和地告诉悉达多,法义之本意乃为众生得离苦,而非阐释世界。
悉达多对佛陀坦承,自己如皈依于他,则担忧心中的“我”只是表面上虚假地获得安宁,并非真的得以解脱。
临别,佛陀善意地提醒这个年轻人,需提防不可太过聪明。
悉达多目送佛陀离开,自由坚定的步履镌刻在悉达多的心中,他深知自己早已垂青于佛陀,并认定他是自己最后一位恩师。但即便如此,佛陀的法义并没能让自己从心底里折服。
离开祇园的悉达多,已非来时的悉达多。他的过去、他的追随者、他的拜师求教夙愿、他的无知青涩,都已被他统统抛诸身后。
此时的悉达多终于觉醒,他看到那些从法义中的苦苦所学,并非自己真正所求,那些法术那些修行,只徒然遮蔽了他的双眼,蒙住了他的心。他真正要学习的是“我”,是“我”的意义和本质。他决意不再修习任何教义,只拜自己为师,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
从未如此清醒的悉达多,亦从未如此孤独。婆罗门有婆罗门,苦行者有同道人,乔文达有僧众弟兄,而他,悉达多,从此不再属于这世间任何人,只是孤独的悉达多。
即使世界自此隐匿不见,觉醒的悉达多已然绝世独立。这是破晓前最后的黑暗,这是分娩前最后的阵痛。
他褪下过往,重新上路。他脚步轻松而坚定。他再也不回家,再也不回去。
两位好朋友终因选择不同而分别。乔文达诚心皈依,悉达多却仍心有所虑,决定独自追寻内心的声音。
寻求自我的路注定是孤独的,但我们却不应因为害怕孤独而选择放弃。
佛陀与悉达多的对话充满哲理禅机,通往自我的路从来不是唯一,佛陀微笑着鼓励悉达多去探求。佛陀以其无上智慧透示众生:佛法要义,并非日日念诵便可证悟,唯有真正参透自渡,方可灭苦难,得解脱。
我们或许都经历过悉达多的这段内心痛苦挣扎,无论是否有信仰,我们都该清楚——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是孤单的,每个人离开这世界时也是孤单的,唯有自己才是自己最忠实的伙伴。只有拥有一个丰富充盈的灵魂,无论世间喧嚣或是冷清,都能平淡怡然地存在。
一个人的孤单,常常远胜于一群人看似热闹的狂欢。
让我们明天继续跟随悉达多,踏上自我寻找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