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婉丽清华月如昼,回风流雪暮云收。
十三跋语兰亭左,笔墨乍出右军右。
其二
用笔结字讼千古,长对禊帖得真如。
谁人能解舟行苦,一跋十三世虑无。
赵孟頫是王羲之的忠实粉丝,经历了唐的尚法——法太刻意,宋的尚意——意太自由,赵孟頫扛起了复古的大旗,这面旗的代表人物就是王羲之。他认为唐宋人那样的搞法,不是书法的本来面目。第七跋中说“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可见他的审美定位在“俊逸秀气”。
世间万物,总是在一步一步的进化,一代比一代先进。人类茹毛饮血到食不厌精,树叶蔽体到华裳增光,相信没有谁想倒退。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但是这个规律到了书法身上,就不灵了。书法这门艺术很奇怪,好像是越古老的东西越厉害。事实似乎也是如此。我们学习书法,总是以魏晋为最高准则,高傲得不得了的米颠,也说“草书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明王铎也说,“书不入晋,终成野道”。米颠成了宋四家之一,现在的人写行草书爱他爱得要命;王铎也大放异彩,甚至被推崇到“后王胜先王”,说他超越了王羲之。启功也赞他说“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似乎,书宗晋人,是成功的不二法门。而这个法门,就是由赵孟頫提出。而他,最终也名列“楷书四大家”的席位。
话说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到唐朝的时候已经所剩无几,幸好唐太宗叫书法家们摹写了一些,宋朝的皇帝叫人刻的《淳化阁帖》里收录了不少王羲之的作品,赵孟頫和今天的我们才能隔靴搔痒地瞻仰瞻仰书圣作品的风采。
也许我们比赵还要幸运,因为他很可能连“冯摹兰亭”都没见过,这可是被认为最接近真迹的一款《兰亭》。
因为他跋的是“定武兰亭”。就是在定武发现的石刻《兰亭》的拓本。他是在浙江湖州去北京的船上借阅到的。以前的人没有微信,不能刷朋友圈,船上无聊的日子,他天天拿出来看,高兴得不得了。他还想起以前有一个和尚有拓本,不肯借给他,“从其借观不可”,和借给他看的这个和尚比,同是和尚,“贤不肖何如也。”有感想,就写几句话,有的记录因缘,有的记录感想,有的记录领悟。
他很高兴,第一跋中就说,“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我们今天看影印的,不但有定武本,还有褚遂良临本,虞世南临本,还有最逼真的冯承素摹本,一字未缺。网络上还有图片,可放大可缩小,赵若看见,说不定要抱着看很久,一口气留言一百三十条。
赵基本实现了他的书学理想,他的书风当得起“俊秀”二字。从他的作品来看,一方面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另一方面又因为不做作的书写性,让人有超越王羲之的错觉。所以我说“笔墨乍出右军右”。
赵的控制感很强,不出差错,正如第六跋中赞王羲之的话,“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但也正是这一点“无不如志”,少了一点意外之笔,少了一点惊喜。
但是这又有什么呢?“余北行三十二日,秋冬之间而多南风,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能得到这份船上一个多月都爱不释手的快乐,足以羡煞旁人。
附《赵孟頫兰亭十三跋》
第一跋
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然极难辨。又有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独孤名淳朋,天台人。
第二跋
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王顺伯,尤延之诸公,其精识之尤者。於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与王子庆⑤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舟次宝应重题。子昂。
第三跋
兰亭诚不可忽。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十八日清河舟中。
第四跋
河声如吼,终日屏息。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盖日数十舒卷。所得为不少矣。廿二日邳州北题。
第五跋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顷闻吴中北禅主,僧(名正吾,号东屏)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岩照法师③所藏。从其借观不可。一旦得此,喜不自胜。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④何如也。廿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
第六跋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昨晚宿沛县。廿六日早饭罢题。
第七跋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廿八日济州南待闸题。
第八跋
廿九日至济州,遇周景远新除行台监察御史,自都下来,酌酒于驿亭。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者甚众,而乞余书者坌集,殊不可当。急登舟解缆,乃得休。是晚,至济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题。
第九跋
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十月一日。
第十跋
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盖纸有厚薄、麁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故兰亭难辨。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十月二日过安山北寿张书。
第十一跋
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三日泊舟虎陂,待放闸书。
第十二跋
余北行三十二日,秋冬之间而多南风,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七日书。
第十三跋
兰亭与丙舍帖绝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