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认真地看完了这篇人物报道。报道的人物——咪蒙,一个有才有想法的女子。
褪去名利,我还是比较喜欢叫她马凌。那时候的马凌,满腔热血,为了理想会勇往直前。
不看咪蒙那些“不得已而为之”的爆文,我比较迷她那些敢于表达自己真正主张的写作。她之前出过关于城市人文的文章,写得真的好。人文情怀她有的,也足够深,只是她不会写出来了。因为和数据相比,情怀都烂在地上,无人理睬。那是她用一片真心一字一字输出来的主张,得到的数据不对等,甚至是可谓太难看了。一次又一次地“滑铁卢”,马凌决定放下情怀了。毕竟,这东西当不了饭吃。
文章很长,还原了一个相对真实的咪蒙。里面提及她的一些想法,我无法认同的是,她提出的写作去自我化。
不知道她是否有同感,从古至今,崇文之人十之八九会不由自主地去“装”。他们潜意识里的诗词句篇,都是宛若流水般从脑海中流淌而出,无论是真情实感地流露,还是咬文嚼字地阳春白雪,都是自然地,不拐弯。我甚至觉得,马凌的那些“装高深莫测”很真实很可爱,后来她居然提出不装了。不,从她打定主意“不装”的时候,她开始了真正地“装”。现在,她想让大家一起“装”——去自我化。
首先,姑且不说本身写作(或许我把写作和创作混为一谈,又或许两者本就是一衣带水)就离不开自我表达。每个留名的作家塑造的人物之所以留在人们心里那么久,就是因为被赋予了灵魂,有了血与肉。那么,故事人物的灵魂、血与肉源自何处?我认为,是创作者的取出了自己心灵的一部分,和着自己某个时代的血与肉揉捏而成的。去自我化,意味着写作不再以我笔写我心为初衷,那么本属于我的灵魂与血肉要何处安放?那还会有让人捧着读的时候潸然泪下的那一刻吗?
其次,去自我化,我知道咪蒙或许是想说,“不要装,说人话”、“少点套路,简单点,再简单点”……那会不会以后公众号文章里面说的都是谁家隔壁的老王,或者是你我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婆?虽然有的人会觉得这一地鸡毛类的例子很生活很真实,但这些都会被浪淘尽。其实,为这片大地发声,咪蒙是可以做到很优雅的。但是她不去这样做了。理由是,现实中没几个人愿意听她的。她只好放开喉咙嘶喊出来,带着别人的愤怒,夹着着你我他的爱恨情仇。这着实让人忍不住叹息。
最后,咪蒙主张的新媒体写作的去自我化,若实现了,干掉了新概念,或许她是有鲜明的自我特征的,她没有被这片浪潮抹掉,顺其自然地,她就实现了自我。那样,新媒体终将会更牢牢地记住她。而大多数自媒体人则成了后人眼中的同一类标签化的。
絮絮叨叨至此,我还是希望这“内容为王”浪潮下能多涌出几个不一样的人,除了罗胖、咪蒙,多出些像张公子那类的,更多样化一些,好让人们记得。让这股浪潮退去后,能留下多一些脚印。
咪蒙的另一身份——编剧,倒是我所期待的,毕竟,讲故事,她是厉害的。到时候,希望左右她的声音能够少一些,再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