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人祭在早商时期开始并流行,但是在中商期间达到了顶峰,但并不是所有的君主都这么乐忠于人祭。开国200余年,中间出现了一段人祭的空档期,期间出土的人祭记录急剧减少,因为当时出现了更高级的祭品——青铜器。
在中商时期的献祭,一般会以一个青铜器,搭配少量兽骨和人骨进行掩埋。这种反传统的现象虽然突兀,但也有迹可循,中商的某个商王在向南扩张中,建立了南方据点——盘龙城(武汉附近),也许是扩张的商人受到土著的影响,发现当地献祭之物都为玉石器、陶器、青铜等,陶器是个稀罕物,盘龙城的商人随机向王都输送了制陶工匠。
由此,我们也可以合理推测,在中商时期的某一位商王,思想开放,具有创新意识,接受了掩埋陶器、青铜是一种比人祭更能显示出身份尊贵的献祭方式,于是开始推行宗教改革。
很显然,在这场宗教改革中,商王属于改革派,那么作为主要的对手,必须有贵族来作为反对派,上一篇中已经提到,商朝已经经过200年的宗教改造,由多族群构成的商人已经完成了对自己族群的认同,但也正因为有了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才会有对传统的坚持。这位商王的改革并不顺利,商人高层内部,爆发的剧烈的冲突和战争,直接导致了早商极盛时代终结,进入了萧条的中商。
顺着这个线索,我们重新将目光聚到《史记》—殷本纪,在近似的时间点,也就是在商朝第十王仲丁时期,商朝发生了“九世之乱”,此后连续九位商王的王族兄弟或叔侄不停内战,商朝从而中衰:
“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但如果说九世之乱的原因是宗教祭祀的改革之争,那也太过武断,不仅缺乏史料的直接考证,逻辑上也不自洽。难道有人会发动战争恢复宗教后,将王位归还吗?
“自古以来战争的目的可能是复杂,但战争的理由可以是简单的”
就像初代商王——商汤,灭葛伯的时候也是打着葛伯懈怠了朝拜不规范,祭祀不合理的借口发起战争。宗教是发起战争天然的借口,而九世之乱最根本的目的从来都只有一个———王位。早商时期的商王经常在“兄终弟及制”和“父子相传”的模式期间切换不定,也就导致了王族之内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人过多。
根据现有的史料,我们来做一个合理的猜测,仲丁或者其父亲太戊(第九王)发起“祭祀改革”,但当时的贵族对王室的掌控力无法和商王相比,就算反对这项改革对王室也就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威胁。但好景不长,在仲丁在位时,东南方夷族兴起,仲丁出兵击退蓝夷后,本身的军事实力被重创,对王朝的掌控力下降。
仲丁死后,有实力、有能力、有资格继承王位的贵族开始起势,打着修正国教,遵循传统的名号讨伐商王。
顺势为了作为对上一代商王掩埋青铜器的祭祀举动的对抗,反对派建造了另一座疑似都城的小双桥商邑,这里的人祭活动不仅格外多,而且更残酷。小双桥的宫殿区挖掘出大量人祭坑和随意抛掷的尸骨,有些人祭坑尸骨太多,被称之为“丛葬坑”。两派的斗争持续了上百年,而在九世之乱之后的殷商时期,人祭的现象比早商更为普遍,由此也可推断,九世之乱的最终胜利者属于反对派,商朝的人祭文化也因此传承了下去。
九世之乱直到第十九王盘庚时期才结束,也就是从盘庚迁都殷地开始,称之为晚商,商王朝前后存续五六百年,殷商大约占了后一半,约两个半世纪,这也是为何后世总以殷商来代表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