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复核上一个订单,因为我不敢加太多的利润在订单上,导致这个单扣除成本收益不多,而且这个订单客户要求多,做下来也遇到很多困难。核算下来如果加上自己的人工成本等于自己像白做一样。
感觉这里有梗,立刻问自己回归到哪里?发现自己在面对客户的时候就回到了卑微的婴儿态:有时候把客户投射成妈妈,有时候投射成爸爸。我表达:爸爸妈妈,拿了你们的钱我感觉很愧疚,爸爸妈妈,我怎么可以问你们要很多钱呢?爸
“我不配,我不配问家里索要”我和谁在共生?爸爸小时候是挨打最多的孩子。15岁从农村招出城里工作,我奶奶没有给他一分钱,穿的裤子也都是烂的。靠着好心人帮忙,爸爸才稳下来。奶奶给每个孩子钱了,唯独不给爸爸,爸爸这么苦这么可怜,我又哪里敢配得。
爸爸为什么会被奶奶区别对待?“我不配,我个没人要的孩子怎么敢要好的东西”-奶奶还在孩子的时候就被主家抱走作为童养媳,实际上奶奶过的是丫鬟一样的生活。最后因为那场运动奶奶又再次作为弃子被抛弃,并没有嫁给主家的儿子。我不够好,我不配,我不能满足养父母,所以我又被抛弃了。爸爸也许是奶奶的黑暗小婴儿,因为爸爸调皮不听话,所以奶奶觉得爸爸不配得,对爸爸日常虐打,挨饿,不给钱。而姑姑和大伯是能满足奶奶需求的乖孩子,所以她愿意给他们。奶奶也一辈子活在自己的创伤上,爸爸大伯姑姑们也都是没有妈妈的孩子。
小婴儿与妈妈的痛苦同在,因为痛苦就是与妈妈的链接。不要这个痛苦就斩断了与父母的链接,这对小婴儿来说怎么可以?所以爸爸承接了奶奶的卑微和不配感。日常只能看到爸爸小心的用暴怒来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不深入潜意识又如何能看到爸爸的卑微和不配?我也原封不动的承接了爸爸的卑微和不配。这样的方式和爸爸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感觉跟爸爸一起。
“我是一个卑贱的人,我只配被抛弃,我怎么值得拥有?我怎么配得到很多钱?我只配不断的付出。”心痛我的小婴儿,抱紧我不配得的小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