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融合焦虑:潜意识层面和他人的关系是融合的、没有边界的,所以在表面就会刻意地做切割,就是避免潜意识当中和他人的融合,把自己吞噬
2、喜欢描写过度细腻的情感,可以说这个作者是在防御真实的情感
3、内心的自由,才能真正地负责任;而提倡责任,只会培养出表面上负责的伪君子
4、在亲子关系中,没有爱或防御爱,才会强调责任
5、内心足够自由,行为足够节制
6、固执:排斥所有与性有关的灵活、温暖,表现出身体上的僵硬,直接就是性压抑
7、面子、嫉妒、责任等等这些都是束缚自己的枷锁,人生要幸福,就要抛弃这些私心
8、弗洛伊德说:人的一生,就是去爱、去工作
9、对父母的背叛和杀死:自己赚钱了或者赚了很多钱意味着对父母的背叛和杀死
10、灵活性的丧失,也是表达对父母的忠诚或者不惹恼父母
11、定心持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灵活性)
12、诱惑别人来攻击自己而不是爱自己,而你为什么没有办法诱惑别人喜欢你、帮助你?是因为如果别人对你太好的话,会激活你的内疚感,因为你从来没有被别人好好的对待过。
13、早年家庭氛围的无聊,会让我不自觉去追求刺激
14、骗父母没有谈恋爱(恋爱背后的意味)
15、想象一下父母如果没了,你会变成什么样,状态是什么样的,想做什么事,和现在有什么变化呢?
16、心理学只有一个问题,就是注意力的问题,也就是你的关注点在什么地方?
17、孩子要闹出的问题来转移妈妈的注意力
18、父母对孩子的担心,在潜意识其实是希望孩子出点事,好让自己可以让自己和孩子重新建立连接
19、太快的改变,就是暴力
20、是自恋性融合。寻求自恋性融合,我跟他吃一餐饭,我好像就变成权威了,像有些人人格弱到动不动吹牛说他跟哪个明星、官员吃过饭。
=========================
21、大腿的僵硬,是对世界的一种防御,因为潜意识层面和世界融合的很深,似乎只有时刻紧张地准备着才能防止被伤害。
22、担心自己没钱,可能是惦记着父母的钱,也就是保持和父母的链接,也就是父母还是继续给自己钱。让自己没钱,就是送给父母的一个礼物。
23、因为我要保持没有安全感的状态,所以遏制自己赚到钱的能力
24、激发一个人更强大的心理资源,来挤压其他的不良的问题。
25、来访者的问题:(自我功能)匮乏、(内心)冲突
26、和整个世界的所有人、物的关系,在潜意识是融合的,而不是分化开的
27、孩子退学的动力学解释:不放心家里,而不敢远走高飞,回到家里监督不稳定的巨婴们
28、佛洛依德心理治疗三原则:中立、匿名、节制
29、精神分析是心灵自由的学问,是不是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获得父母或者投射为父母的人的认可。
30、工作中过于严肃,是对闹点事的一种反向形成,对厌恶工作的防御,热爱工作的状态是会谈笑风生的
31、不敢享受、不会做无意义的事情的人,抑郁是最好的反叛,对赋予做事意义和功利的反叛。
====================
32、分离焦虑,我们上周说了什么,抹掉了我们分离了一周(套近乎)
33、比昂: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答案在那里等着
34、抄袭、模仿,或者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是潜意识当中的一种依赖性
=====================
35、如果你看一人特别不顺眼、看不惯(甚至难以忍受的地步),那么可能是你的投射,把你自己的问题投射到了那个人身上。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你身上也有,只是这个问题是你自己不愿接受的,那么当你看到别人身上也有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非常难以接受。
36、口欲期:如果固着,就可能表现为对他人/机构的过度依赖;肛欲期:对他人、环境有过多的控制;俄狄浦斯期:发展爱与分享爱的能力
37、人格发展的判断:三个期(口欲期、肛欲期和俄狄浦斯期),使用的防御机制(升华、幽默、利他),对新经验的态度(对新的知识、新的人格状态是否开放):体验新的客体关系经验
38、如果孩子病了,不管是身体上的病还是心理上的,父母大多数会有两类的反应,一类是把孩子交给医生或咨询师,希望赶紧吃药赶紧好;另一类是拒绝带孩子去看病,甚至就是不承认孩子是有病的。
这两种本质是一样的,都在于父母本身的人格,没法承受孩子所体验的痛苦,更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化解这些痛苦,所做出来的行为也都是在逃避,不管是吃药还是拒绝就医。
39、【融合焦虑】
先说自己不好,就是把别人本能级别要说你不好的欲望给灭了。这是潜意识层面和别人的融合焦虑。
哪怕只是同意你的观点,好像就没有自我了,这就是典型的融合焦虑。
40、弱小挨打,本身就是一种投射,在于潜意识层面,是想把对方打倒证明自己的强大,但又不想你看到我想打你,于是投射成你比我强大你要打我。
恃强凌弱是一种防御机制,通过欺负比我弱小的人,来转移屈辱感和恐惧。
41、当你把一个人理想化以后,会更可能宽容他的弱点,因为我投射了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于是我并不希望这个“理想化自我”破灭,因为不想失望和痛苦
41-1、防御机制- 自我保护。
反向形成:被害妄想,是对爱的一种渴望,潜意识希望你是爱我的。觉得迫害自己的人,都是自己以前爱过的人。
投射:对未知的恐惧和敌意,会投射给未知的那个东西。把自己的敌意投射给别人,就会感觉到处处是危险的
=================
42、把对象投射成妈妈,自己就开始像一个小孩一样,弱化自己赚钱的能力,甚至是生活的能力,就像是一个婴儿等待着妈妈来哺乳一样。
43、在关系当中觉得累,可能是想要操控和控制,心里面很用力,于是没法在人际关系当中觉得很累(肛欲期)。
44、(被活着)把别人对自己的想法,当成自己的想法,按别人的意愿来活着。
45、看到孩子成绩下滑,父母可能会表现出言语、动作变多,可以理解为一种兴奋,因为孩子成绩下降意味着不会抛弃自己
46、父母不信任孩子:不是不信任,是不希望信任孩子,只有当你不值得信任的时候,我才能干预你;自己不自信,于是投射性地不信任孩子,其实是不相信自己
47、父母总是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其实真正有问题的是父母自己,他们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而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不是任何人的问题,而是关系的问题(煤气灯防御机制)
48、不敢幸福,或故意表演出抑郁的状态:表演被内心的父母看,我过得不好,是向父母表忠心。当孩子自由、幸福、快乐的时候,父母其实潜意识会有被抛弃感。
不敢享受、不会做无意义的事情的人,抑郁是最好的反叛,对赋予做事意义和功利的反叛。
=======
49、对成长十分强调,实际却始终没有真正的成长,这就是一种反向形成。潜意识并不希望真的成长。
50、规矩和规则意识
51、自己的攻击性只有完全的朝向外,才算是活得淋漓尽致,比如遇到大事该怎么处理,如果是攻击性向外的人,就像武则天遇到这样的事,几乎就是小菜一碟,根本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如果是攻击性向内的,习惯性攻击自己的人,就会显示出软弱和不知所措。
===========
52、提问是一种转移焦虑的方式,你就焦虑了,我就不焦虑了。
53、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要减少来访者的过度理想化的投射。
54、咳嗽有时候是攻击性无法直接表达而产生的躯体化的表现,我不能直接表达出我的不满,于是通过身体层面的咳嗽表达出来。
=============
55、咨询工作:永远不要直接回答问题(比昂)
56、奶奶的担心,会造成孩子替奶奶害怕做某些事情
57、动力学解释需要具有治疗意义,比如,你之所以自我设限,是因为你内心有一个无所不能的自己,所以得限制一下,就是在催眠来访者你本来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就具有治疗意义。
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投射,如果父母潜意识把你投射成是什么样,如果你不是什么样,就相当于背叛了父母。
58、把对老的忧虑,其实可能是对自己成长的恐惧。
==========2023年8月30日 更新
59、有些人故意犯错,是为了重复早年经验,想要得到惩罚
60、幸福高于自己能够承受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去破坏它,来维持人格的稳定。一个不要脸享受当下幸福的人,比一边享受幸福一遍内疚的人,要健康很多。
61、亲密关系的商业化,比如两个人相处时候的付出是不是对等,来自于父母的养育时候的功利性和算计有关。
62、对一个有严重“俄狄浦斯冲突”的人太好,可能会招来对方的攻击,因为你对他的好他没法承受,通过攻击你希望你对他坏一点或者不要那么好,来降低自己的内疚感。所以不要对一个人过于好。
63、不要让来访者认为你是一个好人,因为他们可能会攻击自己,而不是攻击咨询师。比如不要对抑郁症患者太好,这会加剧他们的自我攻击,因为你对他的好会带给他更多的内疚感。
64、让一个人向谁学习,因为那个人我更熟悉,也更好控制。也可能是在隔离和孩子的关系,因为中间隔了一个人,没有隔离的情况,是父母自己以身作则,让孩子向自己学习。
65、父母会在下意识让孩子重新尝一下自己曾经受过的苦。
66、父母会把两个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当成是吵架而去急急忙忙去劝阻,可能是潜意识希望两个孩子间不要太过于亲密,所以他看到的两个孩子间的敌意不是孩子的,而是他自己的,他并不希望孩子之间亲密而把自己给抛弃了。所以很多成年兄弟之间的那种莫名其妙的敌意,可能是来自于父母的这种愿望,他们通过行动把父母的愿望给表达出来了。
67、如果父母让孩子吃什么不吃什么的时候,孩子如果强力的反抗,就说明父母背后是在想控制,而孩子是能感受到的,所以很多孩子的偏食,其实也是和父母之间关系的问题,通过不听你的来宣誓主权。
68、对孩子的健康如果有过度的担忧,可能在背后可能是有伤害孩子的愿望,在超我的打压之下就会演变成对孩子健康的担忧;另一种可能,他们真正担心是孩子的独立也就是把自己抛弃。
69、过度追求公平,可能是肛欲期过度控制的问题。
===========20230905
70、强烈地不愿意提前付费购买服务或产品(预付费),有可能是早年的分离创伤;
71、过度讨好是因为一个人压抑了很多的攻击性,然后投射性地以为别人或者关系也是攻击性的,为了防御攻击的发生,所以经常以讨好的姿态来应对关系。
反过来,过度讨坏,在心理层面是对融合焦虑的防御。还以高中女孩为例,她们每天被父母摆布生活,不能以独立的个体存在,那么在心理上就被父母融合得太厉害,之后走到另一个极端,以干坏事的方式象征性的把父母推开。
放眼到日常人际中,从讨好到练习讨坏,本质上都是自我受到了威胁;而讨坏,是为更多成为自己所作出的最后努力。
72、大腿部分持续、不自主地紧绷,是什么样的体验?有什么动力学解释?
身体各个部分都有可能产生紧绷,如果是大腿部的紧绷,意味着似乎你并不安于任何一个地方,总是下意识紧绷双腿的肌肉要逃离,没法真正安心地待在一个地方,走路、工作、即便是在家里也是一样,这种逃离可能并不是要逃离一个地方,而是在象征层面逃离父母的愿望,相信一点,他们不会也不能伤害你,没必要去逃离什么,安心待在一个地方就可以。
73、为自己服务做事为什么不尽心尽力?
为别人办事会竭尽所能,但是当让自己办事的主体是我自己的时候,似乎动力就没有那么强烈了?为什么?因为你只是在寻求别人的认可,而不是自己的认可。似乎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而不需要想自己证明。但是一个人活着,要的就是帮助自己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保护自己、帮助自己。
74、不去跟别人比 跟自己比,很多人一生都在和别人比较,从幼儿园到老去,活在想象的别人眼光里。过好自己的生活。
75、一个东西想要但知道不会得到,就会去找一个替代的,虽然这个替代可能没有最早想要的那个东西。
===============20230906
75、面质来访者不容易意识到、注意到的东西,而不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尤其是自我功能正常的人
76、只想知道怎么办,其实是在回避问题(比如关系)本身——是什么、为什么。
当问别人怎么办的时候,潜意识把决定权、责任外包给了别人。
77、一个人表现的不自信,其实是在勾引别人看不起自己
78、瞧不起别人的人,本身是自己自身的自恋受损了,于是去瞧不起比他差的人,来弥补自己的自恋,(他处于鄙视链中间的一环)。有差异之心本身就包含了自我攻击,不是攻击自己,就是攻击别人。可能一面在膜拜别人,一面在鄙视别人
=============20230910
79、责任和爱是相反的,如果父母强调对孩子的责任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对爱的一种防御,当我们对孩子说照顾你是我的责任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一种虐待,因为没有爱,所以才需要用责任来驱动自己,也就意味着,如果你是爱孩子的,也就不需要责任这种东西了。
80、如果夫妻双方或情侣双方吵架,主动找对方和解会产生羞辱感的话,那么可能在于小时候他的妈妈给的爱是有限的,而他要去主动向妈妈索求爱是让他感觉到有屈辱感的。而在夫妻情侣这种亲密关系中就会激活这种感觉。
81、当一个人说自己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时候,他可能是在潜意识层面和爸爸妈妈说,我是不会离开你们的,这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节。
比如我如果过上了好日子,就好像抛弃了某个人;如果某个人过上了好日子,我也会觉得被抛弃了,也就是似乎只有“共苦”的时候才能保持你我的链接,而当其中一个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时,在潜意识层面我就体验到被抛弃了,这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节,也就会潜意识牵引一个人不让自己过上幸福有钱的生活。
82、如果一个人在早年和原始客体打交道的时候经常被拒绝,那么他们在和别人提要求的时候,会隐含着让别人拒绝他,比如我们会感觉到,有些人和我们提要求的时候我们几乎无法拒绝,而有些人提要求,我们会很容易做出拒绝,因为他们在勾引我们拒绝他(邀请别人拒绝自己,其实就是在重复早年的经历)
83、在家庭中,最好不要赋予孩子以维护家庭稳定的功能。
=================20230913
84、人与人打交道非常耗能的事情,就是猜测对方是怎么想的,比如在情侣的亲密关系中。
85、谈恋爱之所以影响学习,并不是因为恋爱本身,而是恋爱制造了一个跟周围环境不能够和谐相处的状态,所以才影响了学习。
86、我们在意识和潜意识里面把这些我们本来可以同时做好的事情完全对立起来,比如谈恋爱就没法学习好、结婚生孩子就没法完成自己的事业等等,这有可能是我们某种形式的“自我惩罚”的表现。
第一,我们的智力不够,不能够同时处理工作和享受生活,这显然涉及到智力的阉割,实际上每个人都有既能够处理好事业,又能够处理好生活的这样先天遗传的资源。
第二,涉及到俄狄浦斯冲突,我配不上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又获得家庭的幸福。
深切地认为“同一时间只能做好一件事情”,比如只能做好事业或者只能处理好家庭的事情,就有点像练了葵花宝典的东方不败,就是欲练此功、必先自宫。
87、咨询师在涉及到来访者人生决策层面的时候,需要保持中立,不直接回答可以不可以、这样还是那样,而是探索不同选择背后的意义。
88、用自己把自己变得糟糕的方式,来反抗父母对自己精神和肉体的控制,比如故意考不上大学,牺牲自己的幸福和事业,来达到貌似独立的状态。
89、没有和父母完全分化的人,会隐隐的觉得,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不完全属于自己,不能完全自主地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身体,以及持有自己精神上的想法。
是不是完整拥有自己的身体和独立的精神世界?
90、咨询师绝不中立的部分:在是否拥有独立人格方面,咨询师不惜一切代价来支持我们的来访者,发展他们的独立人格,且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这个目标,比解决来访者暂时出现的焦虑、抑郁、恐惧之类的问题,要重要的多得多。
91、自我惩罚的一种形式:有些人不会直接地惩罚自己,而是通过潜意识故意破坏和别人的关系,来让别人冷淡、排斥、拒绝自己,达到自我惩罚的目的。
【潜意识层面的因果倒置】
我们在现实层面使用的哪些(因果)逻辑,在潜意识层面是反的。
比如,在现实层面,是因为我拒绝你,所以你对我冷淡,于是我就感觉到了孤独和抑郁;但在潜意识层面,这个因果关系是因为我持续的需要惩罚,要使自己处在情绪低落的状态,所以才去通过拒绝你来达到这一点,因为持续的高兴会让我有内疚的感觉或是堕落的感觉。
92、当一个人不能专注的时候,多半是人格的边界被侵犯了,比如失恋后感觉自己的一部分被拿走了。
93、在早年如果有被忽略的感觉,可能会让一个人没法和父母完全地分化。足够的爱和关注可以导致孩子的成长,孩子再跟爸爸妈妈的关系中间如果充分被满足了,就可以远走高飞,如果孩子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中间没有被充分满足,那么他就可能会潜意识留在跟爸爸妈妈的关系中间。
94、叔本华说:“这人世间是一切偶然和错误的王国,它俩在这王国里毫无情面地既支配着大事,也支配着小事。它俩之外还有愚昧和恶毒在一边挥动着皮鞭,于是任何较好的东西只有艰苦地突围,高贵和明智的东西很难露面而发挥作用或获得人们的注意;可是思想王国里的荒谬和悖理,艺术王国里的庸俗和乏味,行为王国里的恶毒和狡诈,除了被短促的间歇打乱之外,实际上都能维持其统治权。与此相反,任何一种卓越的东西经常都只是一个例外,是百万分之一的情况。”
============20230917
95、人格不独立,就好像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他的背后还有一个操控着在控制他做什么不做什么,他也没法用一个完整的成年人进入到一个关系。
96、没法准确地表达,也就可能会见诸行动,比如见诸行动中断关系。
97、在中断亲密关系结束以后,有很长、很深甚至是成瘾性的抑郁和悲伤状态中间,那么这段关系就好似是母婴关系,关系的中断也类似母亲抛弃婴儿。
98、分隔的防御机制:不能善始善终,因为“善始善终的完整感”会让我感觉掌控不了,或者说我不配善始善终,善始善终在潜意识层面也意味着对父母的完全抛弃。
99、如果一个女孩觉得男孩吸引自己的细心、温柔,而不是男性魅力(比如球场上的英姿)、成绩很好等等,那么可能这个女孩进入一段关系以后,其实是在重复母婴关系,他的男朋友可能在象征层面是他的妈妈,他要从她男朋友哪里获得以前没有获得过的妈妈的关爱。
100、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会开始挑父母的毛病,也有很多怨气,这其实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成长正常经历的过程,他需要把父母推开和别人建立新的关系里来完成和父母的分化,真正可以展翅高飞,并不是说父母真的做的有多差(特殊情况除外),而父母这时候如果能容忍和给他空间,他就能在人格层面实现分化和成长。
===========20230920
101、精神分析的传统,使用守旧替代创新,用忠诚替代成长,用落后替代进步,对传统的忠诚,是我们跟父母关系在我们和文化的关系中间的投射
102、【被抛弃的创伤】我只是轻轻拽了你一下,你就下意识地过来紧紧地抱紧我
103、你做什么时候如果还在想父母会怎么看,是支持还是反对,是认同还是不认同,是不是还是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的水平,精神世界仍然有一部分还属于父母
104、侵入别人的边界去干本来属于别人的工作,就是源自和父母没有分化的关系。
105、一个人成长的标志,就是他开始觉得,亲密关系中间的爱,是有条件的。越早明白成人之间的爱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就相当于越早摆脱婴儿般的幻想——无条件的爱,使我们在更加现实的平台上建立亲密关系。
在我们开始真正明白爱是有条件的时候,我们会有丧失感,并且会伴随一定程度的哀伤。这个哀伤是健康的哀伤,因为很大程度上,哀悼的能力直接成长的能力。
===========20230924
109、如果一个人说完一部分话,自己对之前说的那段话说“对”、“是的”,而不是来自客体的反馈,那么说明他处在自恋的状态中间,可能是早年来自客体的反馈不够(一个人玩)。
110、抑郁是对躁狂的防御。
当一个来访者在咨询师面前呈现抑郁的时候,如果咨询师有稍微那么一点点故意的躁狂,这实际上是在展现被来访者自己压抑的那个部分。而咨询师的展现本身相当于给来访者发了一个许可证,让他可以对自己躁狂的那个部分不那么压制。
无论你向外释放多少自己的能量,这个世界、别人也都可以安然无恙,就像一阵风吹过湖面一样,别人比你想象的强大,世界也比你想象的广阔,你自己反而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恐怖和强大,所以,你可以完全释放自己的全部能量。
你只管释放能量,世界永远岿然不动。
111、说话小声,有时候,是在把自己的弱小投射给了别人,于是说话很小声,生怕把别人给吓着了。
112、有羞耻感很多时候,是自我攻击投射给了别人,有些人不喜欢上街,是因为他们内部有攻击自己的部分,比如我觉得自己不太男人有点娘娘腔,于是我会投射性地认为别人也这么看我,事实上不是别人对我有敌意,而是自己对自己有敌意。
113、移情焦点治疗的妙处:咨询师几乎只关注发生在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事情,然后再解决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事情之后,就相当于跨时空地解决了来访者早年跟爸爸妈妈的一些问题。
114、咨询师咨询的原则:此时此地
115、失恋不是创伤,失恋只不是激活了更早的创伤
116、以一个内心里面充满了无所不能的操控感的婴儿般的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很多麻烦。
================2023年10月11日
117、家庭里面婆媳冲突,如果老公很轻易地、不顾青红皂白地站在自己妈妈这一边,从动力学上来看,其实是这个男人在潜意识层面觉得和老婆是一边的,而自己妈妈是外人。所以在意识层面反向形成地去帮自己的妈妈,这几乎可以说,这个男人在这个时候,对自己的妈妈甚至有点对陌生人的那种客气,也是对于自己抛弃妈妈的一种补偿。
118、“我可能撑不住了”,背后可能想做一些他认为很糟糕的事情,有这样的冲动,但这些幻想层面的东西说出来,就类似于做了,会降低实际现实中做出某些糟糕的事情(见诸行动)的可能性。
119、当一个人头脑层面幻想的东西很多,而行动很少,某些层面也都是自我功能的限制。
120、他人可塑性下降(防御机制):觉得别人在人格上不会改变了,固定死了,这有可能是我们自己的防御,我们的人格可能hold不住对方的改变。一个人不改变,有可能是周围的人不希望他有所改变。
121、一个人对于自己“很漂亮”非常的确定,如果有人说她丑,他就不会太在意,甚至会当成笑话听;而如果对于别人说自己丑非常在意甚至很愤怒,说明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样貌就不是很确定,甚至觉得自己有一点丑,别人的话只不过是激起了她自己不确定和质疑而已。
122、如果有“被欺负”的感觉,有时候并不是别人真的在欺负另一个人,而是早年的体验让他把自己降格为被欺负的那一方。也有可能是偷偷满足自己不完整的“受虐”的需要。
123、为什么有时候不要对别人太好。因为你对对方过于好了之后,会激活对方的内疚感,因为他会体验到自己其实不值得获得那种幸福和快乐,于是会用攻击你的方式,来让你不要对他那么好。
124、**性和非性分化的很清楚的健康人格,就是他在性关系中间可以非常亲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间,可以和别人维持非常清楚的边界,整个气场就是不可能有任何人会有欺负他、入侵他的冲动。**如果没有把性和非性分化的很清楚,就很容易和别人在日常生活中间发生纠缠不清的关系,比如和别人打架、吵架等等,因为他的整个气场就是在邀请别人来攻击他,和他发展纠缠不清的关系,有点像是伸出婴儿的脐带去和别人链接在一起,发展如同母婴一般的关系。
125、当一个人感到孤独的时候,他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和别人发生链接。如果他的人格发展还处在早期融合水平,那么他需要再日常生活中间和别人发生非常粘稠、非常亲密的关系。
===============2023年10月24
126、只要不是极端的复杂的情况,如果我们不知所措,如果我们过度依赖别人给我们想办法,那就表示我们在给自己进行智力、能力等方面的限定。心理咨询的目标是让来访者在他所处的环境中间能够无限使用他们的智力。而不是遇到一点点麻烦事情的时候,就开始使用情绪让自己变得很暴躁或者抑郁,或者通过破坏人际关系来完成早年经历的强迫性重复。
127、在老公或男朋友心目中,自己和他妈妈到底谁更加重要?从深层看,这个是为了制造两个人(自己和他妈妈)之间的冲突。这个问题还可以起到折磨老公的作用,因为我们稍微想一想就知道这不是一个能够简单回答的问题,这是女性对男性施虐的一个典型表现。
128、如果来访者潜意识不敢让自己太幸福(背叛父母、抛弃父母),精神分析实际上就只做一件事情:让来访者潜意识里的俄狄浦斯冲突上升到意识层面。就是让来访者觉察到自己竟然花了好多劲儿使自己的幸福快乐被限定在一个早期被决定的值上面,那么他就让自己不再花这个劲儿来限定了。
129、听谁的,谁就有面子,谁就有自尊,其实是婴儿般的自恋依然残留在头脑里。
130、作为妈妈,觉得自己是替别人怀了孩子的时候,就可能有一些委屈感,这种委屈感一定会通过潜意识或者意识的某种途径,变成对孩子的攻击或是对自己老公一家人的攻击。
131、对方言的鄙视和攻击,可能是自我攻击的一部分。
132、维持和周围环境的冲突,可能是一部分人人格的需要
133、妈宝男的深层定义:
一个男人成年以后,还对妈妈有很多的仇恨,一见面就吵架,这样的男人是没有和妈妈分化的
如果一个成年男人各方面的能力不足的话,那么这样的男人就是妈宝男,因为他各方面的能力不足,他就可以需要妈妈的各种照顾
===========2023年10月29日
134、在面对与幸福有关系的事情的时候,和面对自己所做的预测是不是对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选择”我们的预测是对的“这一点。意思是:我控制什么(肛欲期的控制欲望),比我是不是幸福更加重要。
135、差异的差异就是空间,也就是孩子的自由所在。养育者之间对孩子教育有一些不一样的话,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可以给孩子带来成长所需要的空间。比如在看电视这件事上,爸爸会觉得看会儿没事,妈妈觉得不能看,那么孩子就会在爸爸带的时候多看一会,而在妈妈带的时候不怎么看,这就会让孩子体验到原来什么样都是可以的,于是他的人格就会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而不是铁板一块几乎窒息的感觉,长大以后也不会再一些很小的事情上去较真。
136、区分早年一直忍着的愤怒,和现在的愤怒。冲突放大器型人格(很多历史问题没有解决,激活了早年一直忍受、忍让所产生的愤怒),冲突缩小器型人格(使用智力让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
137、咨询师要降低对来访者的期待,降低要他改变的压力。如果咨询师给了来访者太大的需要他改变的压力,来访者同样会觉得在他反省和他在要做出什么改变的时候,有太多来自咨询师的”危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需要自我调整而不是寄希望来访者的调整。
138、如果你做一件事情,不是要这件事情本身实现,而是想让别人觉得你很聪明、很厉害,以此赢得别人的认可,那么这样的私心、人欲就会蒙蔽一个人。这个时候自己的目的被掩盖了,变成了得到别人的欣赏或喜欢。(我自己过往做事的很多目的)
139、当一个人给对方打上一个标签,比如他是一个妈宝男、是一个自私的人等等,都是在人为的制造了你们之间的隔阂,然后为冲突做好了准备。有时候,我们做判断、下定义、命名,是为了理解地更好,但是另外一些时候,我们在做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是为了不理解,不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对方的处境。
==============2023年11月2日
140、亲密关系当中的投射:
(1)亲密关系中的一方有自卑感(潜意识有自我攻击),投射出去,就会感觉到对方瞧不起自己(实际上是把自己攻击自己、瞧不起自己的这个特征变成了别人)
(2)亲密关系中的一方认为爱和依恋是弱小的表现,这种弱小会让他体验到屈辱感,投射出去就会是的他不敢想对方表达爱和依恋,但是这种需要又是存在的,于是他会通过用指责对方来满足,指责的方式好处在于,既能和对方产生链接和关系(类同于爱和依恋一样的关系),但是又不会有主动依恋对方带来的弱小、屈辱感,但这会在现实中破坏关系。
141、职场中的投射
(1)很多人对领导有莫名的恐惧,这是把攻击领导的愿望,投射给对方,变成了领导想要攻击自己,而对领导的敌意和攻击的愿望来自哪里呢?可能是早年对父母的敌意,跨越时空转移到了和现在领导的关系当中。
(2)一个人攻击别人急功近利、贪财、虚荣,可能是他看不见自己对成就、金钱的欲望,而把这些东西投射给了别人。
142、父母辅导孩子的投射:
(1)如果父母对于自己的智力不够自信,就可能把这份不自信投射给孩子,所以孩子在作业过程中哪怕丝毫的迟疑(其实完全可能是在思考或走神了),父母都会非常敏感的捕捉到,并认为这是孩子笨的表现,父母也会变得越来越不耐烦,而孩子也会受到父母不耐烦的影响,越来越没法专注于作业,恶性循环。这其实是亲子中间非常普遍的投射,如同催眠一样,孩子也会在这种暗示和催眠当中越来越笨。
(2)如果父母本身是不太喜欢学习的人,他们会把自己没有注意到的懒惰和讨厌学习投射给孩子,很容易就能识别、看到孩子懒惰的行为,于是就会不知不觉地暗示孩子他们是讨厌学习的、懒惰的,于是他们也就会变得越来越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