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的,好几天,还是好几个星期,终于读完了《无声告白》。
放下书的那一刻,很多感受汹涌而来。那是一种喜悦和痛苦交织,怜悯和愤懑依存,痛苦和无奈共生的复杂情绪。
伍绮诗,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作者,故事里,精致的文笔,宛若圆周式般流畅甚至是动人心魄的情节,多种现实问题赤裸却真实的剖析,让人沉迷赞叹。亚马逊编辑的推荐语介绍,本书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
可是,如此多主题的掺杂,却出人意料的没有使故事粘黏,不仅如此,故事每个细节的处理都极为精确,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情节架构能力。
封面上有这样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想表达的核心——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作者以这样的话为圆心,开始不断地将之扩大,增添进更为丰富的内涵。
书中开篇以莉迪亚的死展开,然后开始逐渐牵连主要人物——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她的妈妈玛丽琳,哥哥内斯,妹妹汉娜,以及杰克这位重要的人物和他的妈妈,一位医生。
故事运用插叙的手法为莉迪亚的死做了铺垫。首先是詹姆斯——这个偷渡来却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被人们和他自己看不起,他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当然是贬义。然后是玛丽琳,莉迪亚的母亲,想要做实验,化学或者物理,在那个老旧的年代里,女性生来受到歧视,即便如此,玛丽琳仍然倔强的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她很骄傲。两个不同却同样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走到了一起。
在有了汉斯和莉迪亚之后,玛丽琳对自己的无所事事感到厌烦,在无聊中她想起了自己以前的梦想,凑巧的是,在一次他们参加的为数不多的圣诞晚会中,他们碰到了一位从事化学研究的教授,汤姆。汤姆的出现让玛丽琳的心情开始有了波动,最终母亲的离世点燃了玛丽琳的情绪点。
然后玛丽琳放弃了目前的一切,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可是对于一个母亲来说离开自己的孩子是难以忍受的,她在晕倒做检查时得知自己又有了第三个孩子,于是经过挣扎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这一段情节,个人认为是莉迪亚对母亲和父亲百依百顺的最根本原因,她害怕,害怕她如果不那么做就又会失去一切。
当玛丽琳看到汤姆的妈妈,一个女医生之后,对莉迪亚寄予了厚望,想让莉迪亚成为一名医生。由此,莉迪亚悲剧的人生已经开始并且注定了一步步走向深渊。
当然这其中还包括着性别歧视——男人总是嘲笑讥讽女人从事某些活动,身份危机——作为外来人的詹姆斯不被别人认可,也不被自己认可,个人道路——是追求自己的路还是在父母安排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家庭——对于莉迪亚的绝对偏爱,莉迪亚死后詹姆斯和他的女助手偷情,借助性欲来逃避现实。
现在想想,似乎作者安排女性作为牺牲者也有她的用意,为了有对比或者是给读者一个作者眼中的正面形象,作者增加了和莉迪亚完全相反的男性人物——杰克。他出生在单亲家庭,母亲是医生,他一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也在为此付诸行动,他大胆,乐观,甚至面对莉迪亚时说出了喜欢他哥哥内斯的想法,这样的做法是最不符合世俗的但却是最自我,最轻松的活法,他不必背着母亲或者父亲相当于枷锁的期望,活出了真正的自己。
当然,这只是个人猜测,这样的安排究竟是为了符合当时大背景,还是说对于男性角色的偏爱,我们不得而知。
在莉迪亚死后,似乎一切都逐步走上了正轨,詹姆斯重新回到了玛丽琳的身边,他们依旧深爱着彼此,从来不被重视的汉娜和考上哈佛的内斯因为莉迪亚的死而被重新看待。詹姆斯和玛丽琳也懂得,如果再来一次他们一定告诉莉迪亚,孩子,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这样,莉迪亚以死为钥匙,打开了这个家庭多年封闭的类似大门一样的禁锢,重新让阳光洒了进去。而他们,尽管不无遗憾,有时也会深深自责,但终究学会了如何更好的去活下去,去活出真正的自己。
故事非常精彩,环环相扣,作者的文笔也相当精致,尤其是对于环境的描写和情绪的铺垫以及表达,比喻句更是错落有致,精准形象。
这的确是本激励人心的小说,能够成为亚马逊的黑马名不虚传。这也是我的幸运,在比较恰当的年纪能够有一本这样的书来教给我很多道理,在人生的某一天或者某一个节点,希望它能够给我帮助。
我想,这就是读书的好处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