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老师们是否心甘情愿,一场大的教育变革确实已经来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大波新概念袭来,比如核心素养、深度学习、高阶思维、项目化学习、真实问题情境、跨学科统整、单元整体教学、大概念等。老师们普遍反映有些眩晕感,还有人不理解为什么总是要变着法子出些新概念。其实概念变化是理论变化的核心。现今的教育领域,无论是概念的名称还是概念的内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理解这些概念的转换,才能深刻把握这场教育变革的实质。
先从这场教育大变革的起因说起。教育变革源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型。工业时代的教育是粗糙的,因为它很少考虑学生走出学校后学校教育对他们的价值。不过,工业时代的工作相对比较简单,很多人的工作技能可以在岗位上现学现用。而信息时代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工作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人要有知识,还要具备运用知识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素养。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素养很难像知识一样现学现用,它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垒筑过程。所以我们不能再含糊的说教育“要为未来做好准备”,而是要在教育的每一门课程、每一个环节都追问“这样的教育是否有生活价值”。
其实,怀特海早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就提到,“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如果教育无用,又如何称其为教育呢?今天,教育的生活价值显得尤为迫切。如果学生在学校中的所学不具备生活价值,无法迁移到现实世界中,那么这种教育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当然,生活价值并不仅仅指生存,而是指对学生的未来有价值和意义,不仅包括柴米油盐,还包括理想爱好。
要想让教育有生活价值,老师就不能“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教材”指只教书上的专家结论,“用教材教”指的是通过专家结论来建立学生的专家思维,就是我们俗称的“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文学家一样思考”。专家思维更具生活价值,而没有专家思维支撑的专家结论,其生活价值微乎其微。专家结论只能在学校内部流传,在生活中没有价值。而专家思维则可以从学校教育迁移到现实世界中来。
为真实而学,在真实中学,这就是真实性学习的内涵。富兰和兰沃西将深度学习的目标定位于“使学生获得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与人关联的、参与合作的终生问题解决者的能力和倾向”。因此,深度学习和真实性学习作为教育理念。其内涵是相通的,核心都在于真实性,即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学生解决现实世界中问题的素养。这其实也是教育强调真实性问题情境的原因。
核心素养是对信息时代的人才结构的描述,其本质包括两大素养群,即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用通俗的语言来讲,一个有关智商,一个有关情商。在现实世界中解决问题,这两者缺一不可。这两大素养群也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高阶能力。而专家思维的两个要素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描述了学习的预期结果,也就是教育目标。但它们相对来说比较高位,而且“能做”的前提是“能理解”,否则当面对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时会感觉束手无策或只是机械套用。而达到真正的理解,就需要建立大概念。
大概念是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它具有生活价值。大概念标志着专家思维的形成。而以往我们所教的小概念,常常只反映了专家结论。专家之所以能娴熟自然地运用作为专家结论的小概念或方法,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反映专家思维的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