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的东西,掌握的知识,只要对我有触动,我都可以把它记录下来,作为从我开始向外连接的东西,对我没有影响,没有触动的东西,学不了,也不用遗憾,这就是事实。
可能以后将来某个时间会对我有用,但现在来说对我没有用,掌握了这一点,对待知识的态度就会变得很坦然,不会患得患失,让情绪占上风。
知识究竟是什么呢?我能把它用在哪里呢?都写在地方是什么呢?对我用得上的东西是哪些呢?
我怎么辨别哪些东西是自己用得上的?这时候用感性体验就可以了。
仅仅有触动是没有用的,你必须跟它要有强关联,你想要有强关联,那你必须要跟它真的连接在一起,所以读书读到一定阶段,如果某个点上对你有感觉,你必须把它马上记下来,不要遗憾,后面的内容没有读。因为这时候你的感觉是最关键的,它会稍纵即逝。
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强关联:
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清楚;在需要的时候能拿出来;然后在生活中和练习中可以经常使用的到。
今天我读到了一段关于劳动异化的文章内容。
这是马克思借用了黑格尔的概念,探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状况,发现了“劳动异化”的现象。
记得吗?你上中学的时候可能学过,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第一需要。
你当时可能会感觉,这句话很反常识吧?大家好像都不太喜欢劳动啊。
但马克思接着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感到劳动是一种与自己对立的苦役,完全是异己的活动,这就是劳动的异化。马克思说,
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结果是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
在这段话的最后,马克思写下这样两句话:
于是,“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马克思的语言从容不迫,但你听这句话是多么的振聋发聩!
这段文字给我带来的印象非常深刻,把他用在我的生活中,一点儿也不违和: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不能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用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只有肉体的强制或者其他的强制一停止,学生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那样逃避学习。
这个地方你可以换成任何人,只要你把套进去都是一样的。这些说法厉害就厉害在这里,让我很有触动。具体还有什么目前想不到了,先放在这里留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