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的脉络,它出自论语“弟子入则孝”章,全文如下: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用白话文解释是这样的: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家便孝顺父母,出门便敬爱兄长,谨慎而且信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这一章要分为2部分去把握。从“弟子”至“而亲仁”是一部分,剩下的是另一部分。
“孝”、“弟”、“谨”和“信”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涉及到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泛爱众”指的是对社会大众要有一颗爱心。世界上的人是多种多样的,有善良的,也有邪恶的;有聪慧的,也有愚笨的。不管对哪一类人,我们都要做到用心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关心帮助的方式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不能有丝毫的厌恶、憎恨。但是心里也要保持明确的善恶原则。
为了避免“滥情”、“兼爱”现象的发生,孔子接着提出了“亲仁”,就是“亲近有仁德的人”,而不是什么人都去亲近。在帮助普通民众的时候,不能忘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亲近仁德之人,正是提高自己的一种方法。
“学文”的“文”字,不仅仅是指认字、写文章,而是系统学习古代留下来的各类文献,从这些文献当中找到为什么要行“孝悌忠信”的原因,明白天道流行的道理,从而去固化自己的行为,依道而行。这个步骤不是在完全做到孝悌之后去进行(孝悌为一辈子的追求,如何做得完?),而是闲暇时有精力就要去学习文献,遇到事情就去解决事情,遇父则孝,与兄则悌,做完事情再去学习文献。学习与实践相互促进。之所以要“余力学文”是考虑到每一个人的根器不同,即使最终不能成圣成贤,只要按照孝、悌、谨、信、爱人、亲仁去做,成为一个好公民是没有问题的。
清朝时,一位秀才以这一章的内容为纲,加以丰富形成教材,用来教私塾的孩子们学习。这本教材经过后人整理,不断流传,就是现在的《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