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后花园:正念修行的妙用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作者:乔•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PhD)
解读:小白的星期天
“正念”是流行了很久的一个名词,硅谷很多科技大公司,诸如苹果、google等都有给员工提供这样一个修行的机会,定期的组织正念冥想。正念修行已经融汇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乔帮主(乔布斯)就是当仁不让的代言人。
作为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的乔•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PhD)写了系列的畅销书籍:《正念:此刻是一枝花》《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多舛的生命》等等, 被翻译成了30余种语言。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其中一本:《正念:此刻是一枝花》,到目前为止已经再版了二十多次。
全书不到200页,可以随身携带,但它所带给你的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以简明优美的文字,阐明了正念冥想的精髓和方法。遵循他提供的方法,即便在这样一个到处都讲KPI、焦虑无孔不入的时代,你依旧可以在喧嚣忙乱的世界里,构建一个只属于自己、如影随形的后花园,在那里你可以找回平静、专注、清明与幸福。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书中的三个重要内容,分别是:留意自己的呼吸,每天至少静躺在地上一次,身在心在。
留意自己的呼吸
卡巴金博士阐述的正念冥想有三大要素:有意识的、不予批判地以及专注当下。他并不关注“正念”概念的来源亦或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念关乎的是我们的自我意识,世界观,在这个世界中的定位,对生命中每一刻充实性的认知,以及更为重要的感官的敏锐。
首先来说说有意识。
亨利·戴维·梭罗在《凡尔登湖》中写到“混沌则暗,觉醒则明。”
正念帮助我们在呼吸之间保持澄明的认知,做一个对自己的观察者,从第三者的角度观照正在自己周围发生的一切。
不知你有多久没有闻一朵花香,欣赏一片云的姿态变化,体味饭食的色香味,食物在口中被细细咀嚼的滋味。上一次停下来关注自己此刻、当下的心情又是什么时候呢?而正念本质上就是觉醒。
当我们的心处于麻木状态,会错失每个当下的独特之美,无法感知此时此刻的各种可能性。这样麻木的生活,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会有所不同吗?你会记得住吗?你确定自己是真实的活在世间吗?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1921-2021)前不久过世了, 在董卿采访他的一期节目中他说有个作家说过“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怎样的日子你会记住呢?我们的心有天生的巨大力量帮助我们清醒地感知这些时刻,并让它们为我们、为他人、为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创造美好的幸福。
再来谈谈不予评判。
思考和评判带来烦恼和压力。细想想是不是这样?如果不是因为思虑,任何行为,包括行为结果思虑造成的痛苦、压力和负面情绪都无法伤害我们。你有见过失去思维能力的人有任何烦恼吗?有时候会不会也羡慕他们可以活得如此单纯?
有评判就有标准,这个标准谁来定义?是否合理?每个人的认知都会有限,并且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概率评判不会带来正面的情绪。试想如果学习仅仅是为了我们掌握新的知识,犯错、不及格不是很正常的吗?不犯错怎么会学得会、记得牢呢?但由于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太多的东西和成绩挂钩,折磨孩子和家长的是什么呢?是成绩本身吗?还是成绩背后所带来的负面结果引起了我们的负面情绪?
当下是美好的,是自然而然呈现的。其实,《非暴力沟通》中的四要素之一——清楚地表达结果而非判断是异曲同工之妙。意识到这点,何其幸也!
最后关于专注当下。
我们的生命只是在一个又一个当下中展开的。如果这些当下中,我们没有全身心地参与,那么就会失去这一时刻,就像许老所说,并不是你生命中的时刻。
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作者提到,如若忽视当下,那么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就会无意识地做出一些举动和行为,有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其他问题。而长期的不予理睬,这些问题就会逐渐积累,最终使我们的感觉凝滞迟钝。更久些,也许久会对自身能力失去信心,从而无法将精力放在能给我们带来更大满足和幸福亦或使我们更加健康的事情上。
幸运的是,正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途径,来摆脱这种困境,使我们重拾智慧、重返生机。借助它,我们可以掌控我们的人生方向,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掌控我们与家人、与工作、与更大范围的世界乃至与这个星球的关系,最最关键的是,掌控我们与自我的关系。
通过系统的自我观察、自我探索以及有意识的行为,更全面地把握自我。欣赏当下,小心地、敏锐地持续关注当下,从而与之建立密切联系!一切并非理所当然!
简单的行动。
不时抽时间停下来,坐下,感受自己的呼吸。可以是5分钟,甚至几秒钟。摒弃一切,充分拥抱当下,包括你的感受和认知。不要试图改变,只需呼吸,无拘无束;呼吸,顺其自然;放下那种想让此刻有所不同的念头;在心里,在脑中,任由这一刻保持它的本原状态,任由自己保持本原状态。然后,一切就绪时,沿着自己的内心指引的方向,清醒而坚定地、前进。
每天至少静躺在地上一次
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具体冥想的方式,比如坐禅、站禅、卧禅、行禅、立禅等等不一而足,还有山之禅、湖之禅等等等等,这些都不是最最重要的,作者甚至说没有正确之道。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坚持!所以强烈推荐大家的就是“每天至少静躺在地上一次”。是不是很友好?
具体做法也很简单,可以尝试在躺卧的时候,调整并留意自己的呼吸。感受气息在全身的流动。想象气息在身体各个部位的律动,比如脚、腿、骨盆、腹股、胸部、背部、肩部、两臂、喉部、颈部、头部、面部以及头顶等。仔细倾听。感受一切浮现之物。观察各种感触在体内的流动、变化。观察自己由此产生的情绪在体内的流动、变化。
有意躺下来进行冥想练习,而不只是将床当做睡觉的地方。还可以尝试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躺在地板上进行冥想。也可以尝试躺在田野中、草地上、树下、雨里、雪中试一试。
每天一次,有意识地伸展身体,哪怕只有四五分钟也行。依旧是留意自己的呼吸,留意身体的倾诉。提醒自己,这就是你今天的身体。检查一下,看看你是否感悟到它。
身在心在
最后,作者提到,不愿意修禅,有其他方式吗?答案是:有的。
冥想的关键在于把握当下!不在于时间长短亦或形式如何。强调的是身在心在。学会关注自己的呼吸,利用呼吸关注当下。
生活就是一场修行。在生活的修行中,保持谦卑、不生怨怼,不行恶念,这是态度,不是畏手畏脚的行为作风。
同时,不断反思自己、挑战自己、磨练自己。
比如作为父母,体会到自己就是孩子的镜子,小孩呈现的模样就是我们在他/她心中的模样。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是看护他们的人。他们的成长折射出我们的影子。
再比如伴侣,“即使最亲密的两个人之间也始终存在无限的距离。正是这个距离使我们能够看到对方映衬在天际的全貌。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并能欣然接受这个距离,那么两个人就能并生并长,携手共进。”——莱纳·玛利亚·里尔克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写到的。
同样地,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亦如是,在责怪他人之前,先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举止。
除此以外,修习正念还需要了解整体与个别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切之后记得回到原点,不可以逃避现实。无论身在何处、身处何境,无论是飞黄腾达还是落魄潦倒,只需活在当下,充分感悟当下。
最后,引用彼得·马修森《雪豹·心灵朝圣之旅》写到的“冥想修行的目的不在于启蒙,而在于专注于平淡无奇的时刻,在于活在当下,活在此刻,在于将此刻的正念渗透到平常生活中去。”
愿我们有勇气、有毅力、全身心地投身这长达一生的冒险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体现并反映着我们自身以及世界的无数种可能。愿我们持续不断地、一遍又一遍地致力于体悟我们身心中最深刻、最美好的东西;愿我们呵护我们最真实的本性,使之发芽、开花;为了离我们或远或近的人,为了我们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使之每时、每天为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世界提供滋养。(3094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