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深修
一件事,我选择不生气,不着急,就不生气,不着急了吗?
用我就是不生气,我就是不着急——这种“生顶”“硬噎”的方式对自己不好对相关和不相关的他人也都是不好的——只会进入恶性循环——从而失败,走回生气着急的老路。甚至比以前更生气更着急,因为实验失败,自己对生气着急没用办法了,就更抓狂。
所以从不生气到真不生气是有一条路要跋涉的。
同理,从教学到真会教学也是有一天路要跋涉的。从做饭到会做饭,从走路到真会走路,从跑步到真会跑步,从读书到真你会读书……所有的事情到达真理解真掌握,甚至到可以延伸创建都是要完成一条路的跋涉才可以的。
还拿不生气不着急这件事举例。我知道自己不开心了,要生气了;我知道自己语速快了,错误率高了,心跳快了,要着急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有认知了。
怎么才能达到轻松释然,开心从容不着急呢?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步——会提问问题了!
有问题马上解决——这又是一个很好的进步——态度很端正。
方法呢?——准备好跋涉之路了,不要在寻找方法的时候半途而废。
读书,从已有的认知模块跳出来——看到自己的渺小——这是暂时不生气的法宝。——可是,有时候条件不允许,总不能一生气一着急就拿本书看,看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短期的看书,治标不治本。
把读书作为每天的必修课——让知识长期进入润灵魂,同时在书中寻找治本的方法。
比如:现在我学到了一些词(攀登读书快满月了,从一开始希望一本一本精读发现我根本不肯能——因为知识量不够,根本都不懂,不知道重点,不是在书中遨游,而是在书中挣扎。所以,改变了策略,先大量的听起来,当然也会听得饱和头昏眼花,这个时候因为我有些读书的经验——我总是喜欢三本书一起看——一本专业书,一本难啃的书,和一本通俗易懂的三者进行调剂。听书也是这样——从听书偏好指数来看,我偏好心灵、个人成长,而人文和社科新知的指数也高,因为人文和社科新知是我的有益补充,其实还包括跟李蕾读经典,男声和女声是很好的搭配和综合,所以我一天可以有时间就一直听。
而知识是相通的道理让我在这本书里听到的词和知识点或原理、理念在其他书籍里也会出现——第一次见是认识,第二次见就是熟人,再见再见就是自己的东西了——我认为这是学的好方法,因为在不断的习——即《刻意练习》。)
而在对付生气着急这件事上,我现在学到了精心冥想(即专注于当下即保持正念。)从生气着急的情绪中跳脱出来,关注自己的呼吸,在一呼一吸中体会变化,先深呼吸两三下,让自己能跳出生气着急,专注呼吸,之后体会自己的呼吸,找到能 平静轻松的呼吸状态(多了退一些,少了下次近一些就好)——总之,寻找到自己的那个舒服状态,如果不能——优雅的从新开始就好了。——这里就体现了你的能力和能量。能力和能量不够会达不到,能力和能量过高又会过界——其实这事不容易做好。
当呼吸到达舒服的时候——或者专注其他事情感觉自己舒服的时候,开始注意自己的生气和着急——不是杜绝,而是又出现时让它们这些糟情绪礼貌地走开——我们是永远无法杜绝这些糟糕的东西的,但我们可以选择让它们离开,限制它们存在的时间(这在我弹琴的时候也是这样,跑神儿想琴友会不会比我弹的好——之后马上意识到——把自己练到最好让老师纠正,然后修改精益求精才是正念——回到当下回到正念就好。)不是对抗,是津津有味地观察是什么东西升起又消逝。深刻地认知生气和着急,和它们和解,最终在一次词训练中习得自我解决的能力和能量的合适大小值。
所以,回归我的题目不断要修炼,还要深刻的修炼。因为我们自己拥有选择权。
发现问题what,认知问题why,解决问题how。
切记:一定要深刻。
(题外话:昨晚听《中国文化课》余秋雨老师的一段话让我很感动:我们都是最终会离开的,但是每次我看到书架上某名人的那本书,我就知道他还在陪着我。)
多读书,让他们永远陪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