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乌克兰战火渐渐平息。
我们在感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同时,也不得不惊叹我国综合实力的强大。
一提到战争,我们总是想到武器、炮火、硝烟……
但实际上,如今的战争不再仅是军事力量的角逐,还是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比拼。
我们之所以能生活的安宁幸福,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我和我的父辈》正是一部再现几代父辈奋斗经历的电影,它横跨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四个时期。
这部电影以“小家”为着眼点,在感人故事中,折射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传承,再现了祖国变革的时代记忆。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大国崛起的时代,我们却逐渐忽视了微小的斗争。
它们来源于精神,来源于心理。
暴雨夜,破旧小屋漏水的声音夹杂着长篇连续的哭声,压垮了工作疲惫的母亲;
不问事情缘由就打骂儿子的父亲,却再也没能见上孩子一面;
儿子喜欢研究科技产品,母亲偏偏把儿子心爱的玩具飞机扔进无情冰冷的垃圾桶……
《我和我的父辈》就把历史长河中这样宏大背景下,每个小家庭的冲突矛盾细节化地展示出来,让我们反思:
为什么亲人之间不能好好表达自己的心意?
我们究竟该如何处理家庭关系 ?
今天,我们不聊那些贡献成就,
聊聊这些被忽视了的情绪价值。
【01】最伤人的话,往往是最亲近的人说出口。
这部电影由《乘风》《诗》《鸭先知》《少年行》四个单元衔接而成。
吴京的《乘风》以抗战时期冀中骑兵团的一对父子为视角,诠释了守卫国土、无惧牺牲的英雄精神。
骄阳穿透云层,将玉米杆的身影狠狠地扎进地里,
好像也要把团长马仁兴身上边缘线并不平整的灰衣服给撕裂。
大家把抢收的粮食聚集在一起,团长发现儿子乘风本该满满一筐的玉米却空着。
这时,远处马蹄声起,原来是乘风快马加鞭地赶回,
马还没拴住,团长从成儿子身后过去就是一脚,大家在一旁劝解“有话不能跟娃好好说吗?”
团长好像没听到 一样,一边数落 着儿子偷奸耍滑不干活,一边埋怨儿子没经过允许骑走了自己的宝贝马儿。
儿子一脸无奈地说出刚得知的参谋长的重要信息
可团长仍然没有承认错误,说出了多少现代 家长的经典台词 :
“小兔崽子,我还管不了你了是吗?”
这是二人第一次的冲突。
第二次,儿子乘风脸上被枪子儿划破了,父亲本想关心看看,儿子倔强地退后拒绝。
父亲恼怒道:“就活该你不长记性。”
他一边说着,一边伸出手准备替儿子擦拭的动作却没被转头离开的乘风看到。
本该温柔的关心,在铁血男儿面前却变了滋味。
第三次,父亲给儿子大叶艾擦拭伤口,儿子却产生误会,
大声向父亲吼道:“你觉得我怕死是吧!”
但他们都不知道,这次的争执,竟是父子俩最后一次交流。
团长为了掩护大部队和老乡撤离,只好选择声东击西,牺牲儿子。
田野间,留下了铁血男儿的柔情泪。
战争胜利了,可有多少父亲再也不能与儿子团聚,多少儿子不能回到家乡,互相说出那掏心窝子的话。
父子间的三次斗嘴,像不像我们现在和亲人的争吵,
本该是对孩子体贴的一句:“吃饱了吗?”“摔倒了疼不疼?”
却变成了“爱吃不吃,不吃晚上没人管你。”
“当初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不听,多大人了,还得让我说你!”
本该是对父母说的一句“妈/爸我知道了。”
却变成了“哎呀,你都唠叨多少遍了,烦不烦啊!”
本来是身为父母的做错了,却不由自主地说出一句 “我是你妈,说你就是为你好。”让孩子哑口无言。
本来是身为孩子的要沟通,却敷衍应付地说出一句“说了你也不懂。”让父母无法走进心里。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想到,今天有什么话说出的本非自己本意呢?
面对消极怠工的同事,你有没有愤怒指责?
面对他人不同的意见,你有没有暴跳如雷?
面对亲人的提前安排,你有没有冷战疏远?
【02】我们的语言,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如果说有些产生距离的话是因为不会说,那么有些话,是因为不能说。
章子怡的《诗》取材于“两弹一星”中的“一星”,展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
堆积的黄土,簇拥的矮房,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嘻嘻打闹。
1969年,一声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巨响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
同时,这次爆炸事故也带走了试验研究员们的生命。
而作为卫星制造工程师的父亲施儒宏,为了不让孩子担心自己被炸死,只能骗他自己是个诗人。
身为火药雕刻师的母亲郁凯迎,为了隐瞒孩子父亲牺牲的消息,只能应付地回答孩子的问题。
雨夜,无电。
瓢泼的大雨从房顶倾斜而下,钻进屋子的水淹没了半个家。
漆黑的楼房好像要被风雨所撼动。
加班的大人都赶回了家,爸爸去世的消息在孩子一次次的猜测中被证实。
她善意地欺骗,因为不合适的方法,让孩子崩溃了。
“你以为我舍不得打你吗?”
最终,事件因为打骂被摆平。
冲冠一怒,在关键时刻我们总是说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话,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尽管说出话语的初心并不是恶意的,但我们还是把事情推向了恶性循环。
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们无法判断人生中有哪些交流是关键对话。
在我们面对迥异的观点时,在双方表现出激烈的对话时,
我们就需要明白,此时的对话就像是人生航线上的一个暗礁,不留心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假如老板问你今天出的方案是什么,你总不能说一句:“不会吧不会吧,这你都不知道吗?我看这总经理的职位还是趁早让我来当吧!”
其次,我们不能管控自己的情绪。
交流的目的是让双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我们却为了减少沟通时间和成本,把命令式、指令式的语言当成“沟通”。
最常见的就是家庭式沟通:“你把粥喝了。”“这都是为你好,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做就行了!”
如果青春期碰上更年期,那这个家里更是争吵不休。
因为在这两个阶段,我们更容易放纵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稍不顺心,就大发雷霆,但自己也不知道这无名火是哪里来的,就是看什么都不顺眼。
【03】掌握关键对话,从“心”开始。
徐峥的《鸭先知》取材于中国第一支电视广告诞生的背后故事,赞扬了敢为人先、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
故事从赵晓冬写的《我的爸爸》作文开始,讲述了1978年改革开放后,父亲赵平洋敢于用不传统的方式做传统的生意,在上海的弄堂里拍出了中国第一条广告。
相比其他三个单元,这个故事中亲子间的对话柔和了许多,
反而是在夫妻间的细碎事件中,出现了太多随口而出的伤人话语。
比如在买药酒的时候,妻子不看好丈夫,说不解决就离婚。
而离婚也仅仅是希望对方顺从自己意见的“要挟”
沈腾的《少年行》,用科幻元素演绎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父子亲情”,将梦想寄予勇于创新的精神之中。
马丽这个单亲妈妈的角色便成为了打骂孩子,强硬而又痛苦的缩影。为了避免对孩子的伤害,她成为了孩子“追梦”的最大反派。
世上本无叛逆的孩子,也无唠叨的母亲,更没有笨拙的父亲。
马丁·路德·金曾说:“当我们面对重要问题保持沉默时,我们的生活便开始上演悲剧了。
沉默不语、疯狂发作、争辩不休、自以为是……
这些也只是不会关键对话的结果。
那怎样做才能好好说话呢?
在《关键对话》这本书中,告诉了我们两个原则。
一、明确自己的目的,希望通过对话达到什么目标。
在开始对话前我们可以问自己四个问题
1、我希望为自己实现什么目标?
2、我希望为对方实现什么目标?
3、我希望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实现什么目标?
4、要想实现这些目标我该怎样做?
举个例子:
家里老大和老二都想上厕所,为了谁先上厕所争执了半小时,还是没有结果。
一个说:“你怎么这么自私,不为我考虑呢?”
一个说:“你明明没有我更着急,你就只会吵吵闹闹的!”
而争执的时间都够他们上二十次厕所了。
这就是我们弄错了我们要面对的目标,我们要搞定的是麻烦,而不是对方。
如果我们按照上面的顺序进行沟通会怎么样呢?
1、我的目标(妹妹,我希望我可以先上厕所。)
2、对方的目标(但我也不想你等得很着急。)
3、我们的关系(我们可以有序地上厕所吗?)
4、怎样做(我快速解决,给你留更多时间可以吗?)
看来,我们只要明确目标,为了解决问题而沟通,分歧就会少很多。
二、维护对方的安全感,真诚地为对方考虑。
我们的对话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避免尴尬或战胜对方,
因为对话的主体是两个人,如果想让对方接受,最好的方法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都听过一个营销话术案例:
如果你问顾客:“您下次什么时候再来呢?”
那顾客大概率会因为繁琐而不来了。
如果你问顾客:“您是下周一上午方便过来,还是周二上午呢?我可以为您做出安排。”
顾客就会从答案中进行比较和选择,大大增加了光临的概率。
只要我们学会对话技巧,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可以改变现状。
结语: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生活水平的提高,看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看到了父辈精神,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同时,我也看到了我们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采取更有效地解决冲突的办法,关注家人的心理健康。
照顾好新时代的青少年,老年人,和我们自己,
去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爱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