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一个让人沉重而深思的词,再没有比它更能体现生活的意义的词了。第一次读《活着》是从一部电影开始的。短短两个小时也没有读出个所以然,一个来自中国南方的贫苦村庄的农民为了生存而斗争的悲剧故事。主人公富贵的一生,生活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由一个富家少爷,不务正业,到身边的亲人一一离去,沦为穷小子,接踵而至的打击和命运的摧残让富贵更加坚韧不拔。
影片毕竟是影片,只有文字的东西才更能激发大脑的想象力。重读这本书才深深体会到这部跨时代的作品描写的中国这个以水稻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亚洲巨人的故事,二十世纪中国的全貌,展现的淋漓尽致。
少年时的福贵,生在福中不知福,好赌成性,对家里的娇妻“家珍”拳脚相加。最终福贵将家里的祖业输光了,气死了父亲,沦为了靠租地为生的佃农。地位的一落千丈并没有使福贵意志消沉,然而母亲的身体却每况日下,一天福贵进城为母亲抓药,不幸的事发生了,福贵遇上了国民党抓壮丁,被编进了队伍,在这里他遇到了“春生”。几经转辗,福贵遇到了解放军得以回家,而春生留在了解放军的队伍里。回家后的福贵难受极了,母亲死了,女儿凤霞因为发高烧没得到及时的治疗成了聋哑人。福贵的归来是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转,但随着儿子有庆的一天天长大,烦心事又来了。富贵和家珍商量着送有庆去上学,但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允许,于是家珍和富贵决定将凤霞送给有钱人家当丫鬟。凤霞走了,有庆得以上学,一日凤霞偷偷跑回家来,福贵再也舍不得让她走。后来家里养了一头羊,有庆十分喜欢,每天放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羊,饲养羊的重任就在有庆身上了。正当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过时,有庆死了,死因是为县长夫人即小学校长(春生的老婆)生孩子献血,被抽干了血。后来在村长的介绍下,凤霞和县城里的偏头工人二喜成了亲,日子很美满,而不幸又来了,凤霞因生孩子难产死了,留下了一男孩,取名为苦根。孩子的名字寓意着命运的坎坷,家珍的软骨病越来越严重,凤霞死后两个月家珍也死了。苦根才几岁,二喜在工地上遇难了,被两块水泥板夹成了肉泥。福贵将苦根接到了乡下和自己相依为命,一天福贵为苦根煮了豆子便出去干活,苦根因为太久没有吃到好吃的,吃了太多的豆子被撑死了。可怜的福贵眼看着一个一个的亲人死去,却很平静他为亲手掩埋了亲人的尸首而感的满足。福贵买了一条很老很老的牛,就像他一样风烛残年,每天牵着老牛下田,福贵总是一遍一遍呼唤着亲人的名字。“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女儿,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富贵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他经历了多次运动,承受着接连不断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再对比我们现在的生活,也可以说的上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的富足,让我们对精神世界有了更高的追求。与此同时,物质富足的我们有没有浪费?没有体验过文革时代的青年们,真的能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吗?
那个时代,“活着”就是幸福。而二十一世纪“活着”仅仅是生存,表示生命还在继续,只有精神粮食的富裕才能算的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