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说了一些初学者如何填宋词的知识,被很多大神指出“填宋词”的说法不严谨。这里先谢过大家指正,因为实在没时间在评论区一一回复。
宋词只是词牌发展史中最辉煌的一个阶段。词牌始于唐,大兴于宋,按照“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代表了宋朝的文坛成就。但是词牌的创作研究不能囿于宋朝。
诗词的发展路径是差不多的。都是从民间音乐形式上升到高层文人之中,再脱离音乐成为吟诵体。只是诗出来得早,当诗的层次被高规格化之后,民间音乐也趋向复杂多样,就产生了适合宴乐的长短句,也就是“诗余”,经过晚唐温庭筠、韦庄,五代十国冯延巳、南唐二主,宋朝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周邦彦这些大家的不断开拓改进,才渐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而我们知道古体诗是不讲究平仄的,在中唐时期白居易、刘禹锡他们的诗词开始灵活起来,开始取代乐府诗成为民间演唱主流。词牌诞生、发展、变化的时候,唐则天皇帝手下的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等人已经开始了近体诗的格律规范。
所以词的诞生先天就打下了格律的印记,以此区别于同样句式长短不齐的古体诗。
但是,这个时候同时出现了律古,也就是合平仄格律的古体诗。这个和词牌就非常像了,而且当时词牌的各种格式并没有固定。个人以为,当时的这种律古,如果能有一首音乐匹配并流传出来,让大家模仿填词的话,就是一首词牌的诞生。
比如说韩翃的《章台柳》,就是他写了给老情人的一首古体诗: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如果章台柳看了这个就忘了,这便是首古体诗,可章台柳同学看了怒不可遏,按照这个格式写了一封回信骂人: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同一种格式下出现了新填的词,这个就是歌词牌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具体可以看我前面的文章《乱世长安章台柳》。
当然这是在词牌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到了周邦彦完整地规范了各种词牌的格式之后,就很少出现这种事情了。随着音乐的散佚,词牌逐渐成为吟诵体,和诗一样渐渐脱离了音乐,只按照汉字的平仄声韵来合律了。音乐附着体的形式就交给了元曲,到现代成为歌词。
所以,词牌虽然格式上有点像古体诗,但是确是格律体。除了《词林正韵》的韵部比《平水韵》的近体诗用韵稍微宽松之外,字数,句式,每个字对应的平仄,比近体诗更加细致。也就是说,词牌是比近体诗更加严格的格律体。而且近体诗再怎么说,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句式,平仄只有仄起、平起两种大的规范,而词牌一千多种格式,因为原来匹配的音乐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并没有大的规律可循。只有通过记忆,不断地填写,达到一种熟手的境界。
至于创作词牌的其他问题,都得先搞清楚词牌格式再谈。虽然已经独立于音乐,不过由于在创作之初有些词牌的断句,用韵(比如仄声)都是配合音乐来的,所以有些词牌开阔大气,气势澎湃,如《水调歌头》、《满江红》之类的,你如果填得婉转悱恻,一个可能不合音律而听着难受,第二个容易被高手侧目。
又比如同样是来自《踏鹊枝》的变体,《蝶恋花》主要用来表达闺阁苦恋,而《卷珠帘》却主要用来表现少女怀春,羞羞答答的意思。
这个中差别,说来不大,却也是有的,大家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