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是人对未来图景的幻想,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外卖、电子游戏、智能手机、万维网、高铁、火箭、无人驾驶、自动化大生产与大消费、高楼林立与灯火通明,这些现代化的图景,对于古代农业社会的人,就是科幻,是他们脑海里勾勒出的印象派作品。对于我们当代社会的人,50年、100年后的社会、甚或亿万光年之外的宇宙,就是此时此刻我们的科幻。从另一角度来说,我们何尝不是此时此刻、每分每秒都在进入科幻,都在经历着科幻与实现的相撞、融合,就像微观世界的粒子对之间的运动,尽管我们难以准确察觉,但这种碰撞所激起的阵阵涟漪,无不时刻暗示着这种运动的痕迹。
设计,是科幻走进现实的交通工具,是造梦、追梦、实现梦的活动,兼具科学与艺术的血统,散发出理性与感性的结晶。回溯刀耕火种的年代,人类靠狩猎和采果维持生计后载歌载舞的场景——绳结、石块、图腾、跳跃的篝火、摇曳的翎羽、扭动的肢体,表达最初的人对自然馈赠崇高的敬意、对种群强者的歌颂、以及对亡灵的祭奠。那一声声猛兽颅骨叮当当当的敲击声,不仅是为舞者伴奏,亦触动了人类的内心深处,叩向伟大却沉睡中的思想。步入农耕时代的人,拥有了更加稳定的生活,支撑文学、科学、艺术走向成熟。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工厂机器隆隆作响,伴随着蒸汽机启动时那一声长啸,激起了文艺复兴时代那燃烧的激情,促生了革命性的发明、支撑了奢侈的生活。雄心勃勃的人决心于凌驾万物之上,破除规则,冲破时间、改他江河。终于来到数字世界,看着满目疮痍又高楼林立的文明世界,凝视文明与理想的深渊、内省人性的贪婪与狂妄,悉数皇皇文明积淀,人类变得稳重谦逊起来。回顾望去,纵有野蛮与文明对立、亦不乏激情与理性同眠。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终于摆脱了茹毛饮血般的状态,历经了农耕社会,跨过工业时代,奔向数字怀抱。作为纯粹理性的人,依旧面临这一困惑——人类要往哪儿去?作为自然人,我们不可避免地为生计烦恼,但为了实现个体崇高的理想,我们一边填饱肚子,一边积极发展科学、艺术、法律。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工具持续进步,人类竭力压缩为生计的奔忙,转而投身于热爱的领域。欢庆之余,又凝神发问,我们究竟要去往何方?
带着这一疑惑,人类回首“科幻”与“现实”于精神伊甸园结合子嗣,是现实蜕变为过往科幻的证明。而科幻又蜕化为未来的现实。人类惊叹科幻的伟大,视科幻为“造物主”、“第一生产力”、“先锋”,也为现实的剧烈改观而骄傲。现实对科幻的永续追赶,恰暗示了人类发展的方向。
从历史维度看,科幻是人不断追求和向往的自由王国,它是未来式的,无限生命的。现实是拥抱科幻又约束科幻的必然王国,二者对立统一。当现实处于蒙昧状态,科幻的出现是不合适宜的。例如人类历史上错误使用核武器、生化武器,进行种族内部杀戮。幸而,在人类不断自我检讨中,学会了敬畏科学、适时地约束,调和着科幻与现实的发展更平衡。
在不断靠近自由王国的过程中,可以推断出社会行为会逐渐消失、国家会消解。如今的社会分工明确,是由于物质大生产将人们紧紧扭在一起。每个人如同社会的小小螺钉。由于资源相对稀缺,个体生产能力不足,因此,必须合作才能维持个体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一旦能够摆脱以物质稀缺为前提的交换行为。社会就会消解、监狱就会消解,人将成为自由的独立人。如今我们所说的物质资源稀缺,是相对概念。在当前人与物质需求比下,物质是相对稀缺的。在传统思维中,我们更多在思考,如何自动化、机械化生产,让机器代替人生产物质资料和产品,让所有人都能够享有资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也逐渐认识到,我们可以摆脱对物质资源的过多依赖。当人的需求能够自我满足时,物质资源就是相对富裕的,人也就无须再辛苦劳作了。
在目前的科技发展的趋势中,可以感受到人机共生、基因编辑等会对人类命运造成巨大冲击。如今,用意念控制的机械臂,让人与机器融合突破了传统偏见。相信,随着生命科学、机器制造、人体工程学、基因科学的发展,人不再依赖衣服保暖、不再依赖食物获取能量、无须睡觉、无须洗澡,人会挣脱一切现实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我们不再乘坐交通工具,通往另一个空间。相反,我们塑造空间,然后进入其中。至此,地域的差异将会消除。我们无须在意人类的寿命、繁衍问题,人将不再依赖于肉体躯壳,转而可以借由机器永生。充分了解物质形成规律的人类,不用惧怕太阳寿命将尽时,是人类大限将近之日,地球会进入寒冬,北极与南极会相连,人类要走向毁灭。相反,人类可以完全摆脱对太阳和光的依赖、对具体形态的依赖,成为意识的分子流,在空间汇合或聚散。那时,时空、速度、生命、种群将被重新定义。语言将消解,我们依赖“信号”沟通。城市会消失,一切人造的基建都将会消失。地球的生态环境看起来,与人类未曾踏入这个星球上时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