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书笔记 2 自我心理学

        不得不惊叹于作者精准地综述概括表述能力,从弗洛伊德的地形说到三足鼎立的结构说,从无意识和意识冲动到自我对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协调,作者引出了自我心理学在传统经典精神分析工作重心的迁移和变化。

       安娜弗洛伊德对防御工作的设想和研究,使得精神分析工作不再仅仅停留在揭露本我或者说早期的无意识冲动,而强调注意力在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保持均匀注意,这里也出现了在精分领域很有名的一句话,必须赢得看守者本人,以便拆除防御机制。

        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变化,精神分析临床工作中也出现了相应的案例。一位青年科学家受困于职业发展受阻。早期的经典精神分析帮他发现了他对自己剽窃他人成果的恐惧和攻击,并且将之归结为原初的口欲性攻击冲动。但这并不能解决他在职业发展的困境。而在后期的精神分析中,通过对他复杂的防御机制进行靠近和揭露,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事实,并非他想剽窃那位他尊重的科学家的成果,而是他在无意识中创造机会,在二人的会谈讨论中介绍出自己的观点,而那位科学家则将之据为己有并发表。而这些匪夷所思的行为源自他在无意识中希望满足童年的愿望,打造一个令他尊敬和崇拜的完美父亲,并把自己的成果奉献给朋友,进而再去崇拜他,而他,在意识层面则一直觉得是自己剽窃朋友的成果! 而这类匪夷所思,在精神分析的工作着实并不鲜见。 实际上,精分的工作里还有另一句名言,你是怎么做到让自己进入到当下的这个境地的?这个你,很多时候不但是本我的冲动,而是整个复杂的防御机制。一场攻防战,仅仅营救出几个俘虏远远谈不上成功,拆除复杂和精妙的防御机制才能靠近司令部。 但必须说,随着各种理论的发展,精神分析工作也不再是简单地拆除防御,而是呈现出更人本的姿态,和来访者一起去鉴赏自己的防御工事之复杂之精妙,以及创建的原初动力,至于拆除还是继续使用,这是来访者自己的选择。 而在其他的流派中,比如融合了动力学和认知的图式疗法,则以一种更抱持的态度去理解和审视这些工作模式,不再以深挖潜意识为工作重心。

       这一章节讲得太精彩了,安吉拉和青年科学家案例的对比,很形象地说明了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对应的心理结构的巨大差异。 在安吉拉的案例里,呈现了分析师如何抓住来访核心,不在安吉拉的本我上工作,而更关注安吉拉所构建的那堵"墙",也就是她自我的部分。 这不就是前几天督导批评我在工作时站到超我位置时示范的。

     作者在最开始就提到过老佛爷致力将潜意识的研究向纵深发展,而其他学者则在不同的层面的细节上开枝散叶。这一点在海因茨哈特曼的研究上显得尤为明显,他不再关注驱力理论,他也不认为人的发展是仅仅基于幻想在现实冲突中的受挫(这个碰了南墙自动会转向的设想奠定了经典精分的一个操作基础,不满足病人的需要,迫使病人袒露幻想),而是有一些自发性的潜能天赋,去满足和匹配环境。现实的观察和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点,很多孤儿院的婴儿,尽管能够得到生理层面的照料,但在缺乏互动的环境中,不仅有三分之一的死亡率,还有很多明显发育迟缓或不足的情况。 并且就此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议题,什么样环境是能够促进人的心理层面发育发展的? 是不是很熟悉,我猜这是现代素质教育,建构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点。 读这一篇,我帮自己设想了一个画面,老佛爷大概像纵横沙场的将领,纵兵深入,开疆辟土,哈特曼和其他的一些学者所做的,则像是把荒蛮之地打造成繁华盛世。老佛爷把文学艺术也归为驱力中的"升华",而哈特曼则把这种能力视作本能天赋的一部分。这里不得不提到哈特曼的童年,幼年家庭中高朋满座和浓重的艺术氛围对他影响颇深,这也致使他的研究趋于细致和丰富。 我有时会想,心理咨询的发展和人的心理发展,社会文化的发展很类似,从早期所充斥的无所不能的幻想,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里弑父、乱伦、神兽共存、嫉妒、自恋种种原型,发展到无数主流非主流的文化并存,从容纳万物的大胆设想到理论研究的验证,再到对无数概念的打破和解构,在无数个破与立的漩涡里奔涌。

       重新整理读书笔记,发现在读书笔记里还是有很明显的自我视角,我的确把这个当成自己的笔记和记录去做,前半部分的笔记,如果不了解原文,是很难看出我记录了什么。

      如何用简短地话做一个背景说明,然后再表达自己看到了什么?

     自我心理学部分,除了介绍了安娜弗洛伊德的在自我心理学上的卓越贡献,也介绍了哈特曼、斯皮茨、马勒等人在发展心理学上的发展。尤其是马勒,在婴儿期的发展中就学到了分离个体化的理论,现在才意识到分离个体化对于个体的自我发展是如何地重要,不能独处、不能独立、不能深入关系、关系中的纠缠等等都与分离个体化有关。在这一章节中也可以看到关于客体的理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本章节关键词:客体、安全基地、驱力理论的修正​

        哈特曼的理论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不再把心理功能的发展仅仅视为是解决冲突的发展,而是从冲突和适应两个方面定位心里功能。

         适应性的天赋潜能(比如知觉、学习能力)在接纳的环境中就可以得以自然呈现,这也引发了下一个问题,心理赖以发展的环境因素本质是什么?

         斯皮茨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孩子的自我功能是在母亲对外界大量的刺激的保护、加工、调节、安抚之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并突破了弗洛伊德关于力比多客体的定义。 在老佛爷的理论设想中,客体仅仅是本能冲动或者力比多的投注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比如恋物癖),他并不假定人会通过与他人的力比多联结可以获得利益,儿童对父母的认同过程被视作本能不能被满足的替代解决方案。 斯皮茨则将力比多客体视作一种发展性成就,提供了人类的基本联结。而且在这里,看到了安全基地或者内在客体的雏形 即,哪怕依恋对象不在场,也能保持一种依恋的感觉。 斯皮茨基于大量母婴观察研究还提出一个设想,婴儿和母亲在生命最初处于一种心理融合状态,凭借母亲和婴儿的一系列互动,母亲将自我调谐功能借给婴儿,婴儿则在互动中逐渐发展了自己的自我功能,并和母亲逐渐走向分化。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心理纪事,一,社会性反应,微笑反应;二,七八个月时的陌生人交流;三,十五个月左右说不。 这也引出了下一章节,玛格丽特.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

          如果婴儿的发展有赖于环境母亲的调节,那么婴儿是如何从和母亲融合的心理状态中脱身,成长为一个具有自主性的儿童的?这个历程中会有哪些风险?

         在回答问题之前,作为对比线,作者先总结了弗洛伊德对于精神病性病人的观点和理念。弗洛伊德的理念里,婴儿就像史前动物,充满了未经驯服的本能张力,无意识是永恒的,本能张力在社会规范之下永远是紧张的,所以基于他的理念,病人要经过躺椅的自由联想进入退行状态去释放和表达本能的张力,而这对于精神病性的病人而言,缺乏现实检验能力导致自我的幻想世界和现实并没有清晰的边界,因此是无法治疗的;同时,也基于力比多指向外部的幼儿期客体的理念,弗洛伊德致力于让被禁忌的能量在治疗过程中转移到治疗师身上,但精神病性病人的力比多指向的是自我内部,处于自我封闭的自恋状态,无法向治疗师迁移,因此也无法治疗。 所以,对于当时的精神病性病人,精神分析的理念有很多局限之处,很多病人,比如自恋型人格和边缘型的病人,是无法治疗的。这也是科胡特的伟大之处,他发现了如何针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病人进行工作。

          而发展心理学学者的研究,将治疗扩展到了边缘性的病人。

         玛格丽特.马勒通过对精神病性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对于精神病性的病人从力比多能量指向的失败这个方向理解可能是有偏差的。她通过对斯坦利的观察,发现斯坦利并不能区分一些图画上的意向差异,进一步他对于"我是谁"无法建立清晰的概念,无法区分自我和他人,他的极端情绪化的反应和行为包括对治疗师的碰触,更像是一种自救,把自己从和环境融合的状态里拯救出来,努力去建立某种外界的轮廓去容纳某种内在物质。 想到之前有听到,对于自残者,会通过自残的痛苦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自残的痛比内在某些情绪状态更令她们感到安心。 斯皮茨认为认同感是通过早期与母亲的关键性合并性体验中发展起来的,玛格丽特.马勒进一步思考是什么破坏了这种通道?她考虑了遗传因素和早期创伤性经历,更重要的是,她考虑了婴儿如何从共生阶段跨越到将自己与母亲相区分,并发展出自我功能的阶段。 她提出了分离个体化阶段理论,并将其分为三个亚阶段,而母亲在其中的功能被比喻成充电功能。想一想学步期的婴儿可以很形象地理解这种分离是如何在母亲的目光中发展的。婴儿摇摇摆摆走出去,然后回头看看母亲还在,在母亲注目的柔光里再继续摇摇摆摆地向外探索,领地也越来越大。 温尼科特还有一篇文章,《独处的能力》,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绪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那些在恋爱中看不到恋人就感觉世界崩塌需要无数个电话来捆绑对方的,就像在学步期,每次一回头转身,都感觉不到那个让自己安心的人。

         除了与客体相关的理论,这一章节还提到了发展自我心理学对力比多理论的修正。

         老佛爷最初认为力比多是趋向于及时行乐和满足的,但1919年,在战争的乌云之下,他对人性的看法日益趋向悲观,及时行乐的本能很难解释那些不断将自身置身于受虐情形下的病人并且帮助似乎毫不起效,因此他提出了双驱力理论,把向内的攻击性也视为一种本能,死本能,同时也提到了另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原始性受虐狂。至于人为何在不同的驱力上呈现出如此之大的差异,他将之归因于素质,个体差异,至于为何如此,p这是一门玄学。 而发展自我心理学家则强调个体与养育者早年养育关系的发展性影响。雅各布森吸收了其他发展自我心理学家的贡献,并对驱力理论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正。她提出本能驱力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生物性上预设的先天潜能,而这种潜能如何发展,则受到早期养育关系的影响。这里她提出了一个模型,真实体验与驱力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模型,在这个模型里,驱力和体验之间的关系就像磁场和铁屑,驱力分正负两极,并且会有选择性地吸附相应的体验,而且会在这个吸附的过程中得到加强。文里还提到了另一个很形象的词,透镜。 这两个词很形象地说明了雅各布森的观点,体验是主观加工的,幼儿的体验受到个体素质、母亲与婴儿是否处于情感调谐状态等的影响,并引出了两个概念,自体意象和客体意向。体验是好的,相应调谐的母亲意向和快乐自体意向满意就会得到加强,反之亦然,并且聚合的意向也会逐渐成为透镜,过滤日后的体验。 而个体整合这种非黑即白的体验,极大增强了能够承载更复杂情感的可能,最简单讲,就是能够允许好妈妈坏妈妈的同时存在。 另一个成就是,雅各布森将力比多视为心理粘合剂,帮助整合好坏客体;而攻击性则代表着分离、独立。所以,敢爱也要敢于恨,因为恨,代表着心理边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905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140评论 2 37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9,791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483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476评论 5 36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1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05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60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778评论 1 29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57评论 2 31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3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38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2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9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42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18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47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