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与思考
在说转型思考之前,我想先总结一下今天视频的收获与思考
收获
1.朱小冬老师对保险行业历史的介绍,简洁易懂,易于记忆,可以化为己用,在此摘录:
其实保险业在全球看来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了,第一张有迹可循的保单是1384年,我们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是1865年成立的上海“仁济和”保险公司,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家保险公司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保的复业,后面分成了人保和中国人寿,86年成立了第一家公司,叫中华联合,88年平安,91年太平洋,94年新华泰康,保险代理人是92年友邦从国外引进到国内市场的,95年颁布了第一部保险法,98年成立了保监委,现在叫银保监。
2.作为一个刚刚涉足保险行业的新人,虽然充满激情,但也很迷茫,在我还在蒙圈是去看明亚产品?还是去扫荡企业微盘?抑或是去进行案例分析的时候,张莉佳老师指出了一条方向,首先要慢下来,然后要相信团队。
思考
1.朱小冬老师在分享过程中提到了行业错配,其逻辑是保险是一个具备信息差,需求变化快,知识门槛高的行业,因此保险经纪人的存在十分必要。另外,明亚的经纪人有一个普遍有一个“佛系”的标签。
我的思考是其实任何行业都存在于优胜劣汰的法则,专业的人势必会逐渐替代不专业的人,公司是这样,个人也是这样。在明亚,不出成绩的人也在不断消失。所谓的“佛系”,并不代表成绩不好,相反,那些“佛系”的大咖们才是最卷的。作为刚刚迈入保险行业的我来说,绝不能有佛系的心态,而是应该不断突破,包括拓客,展业。一旦抱着佛系心态,势必会被淘汰。
2.朱小冬老师在分享时,通过保险密度对行业前景进行一定的判定,其逻辑在于中国的保险密度远低于欧美。对于这个观点,我并不是十分赞同。
其原因在于中国同欧美等国家,虽然保险密度远远低于,但中国的法律法规,保险产品,保险行业教育,思维模式都是迥然不同的,虽然有一些维度可以不断进步和提高,但是有一些是无法改变的。如此多的维度不同,如何只通过保险密度,就能对比出来保险属于朝阳行业?当然,我心中是认为保险行业入场虽然不是最好时间,但也不是很差,起原因在于,我发现身边的很多人,都没有保险或是少量保险,与此同时,他们有保险需求,抑或是缺乏保险意识但存在风险。
3.朱小冬老师在分享时提到,明亚具有优秀的模式,从业人员具备优秀的素质,那么好的背景,好的土壤,应当开出好的种子。
佛语有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寓意在于不要去管未来得事情,而是聚焦于当下,要相信因果得力量,你在当下种下什么,在未来自然而然就收获什么。我知道,任何行业都存在80/20原则,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结出好的种子,不要给自己过高的期望,而是聚焦于当下,做好当下的事情,足以。
下面进入正题:自己的转型思考
在思考之前,我浏览了已经发的伙伴们,不可否认,大家都很优秀,有银行的,建筑的,会计。并且都在各自的岗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资源。但都因为各种原因选择转行保险,走入明亚。其原因也各不相同。最多的是宝妈,为了平衡家庭和工作,不得不进行转行。其实我相当的敬佩宝妈们,我感觉她们每个人都好优秀,带孩子,学习,分享,同孩子一同成长。还有一部分人可能厌倦了本职的工作,可能因为行业不景气,选择跳出舒适圈,选择踏入保险,我想说,这类人也是值得敬佩的,跳出舒适圈的勇气和没有退路的决心不是谁都可以拥有的。但是无数个回答,我最喜欢的是沈春玉同学的:他说第一是因为钱,第二是因为身边有过理赔的案例,感觉保险有雪中送碳的作用。我感觉他说的很真诚。我给他点了赞!
我和他情况类似,同样是兼职,同样是感觉保险是好的东西。但我也有我不同的地方。
今年9月,我和我的另一半结束了7年的爱情长跑,一起携手迈入了婚姻的殿堂。我本身的工作是当下还算没过气的计算机行业,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赚的多(北京5年以上工作经验年薪50W+),职业寿命短,熬人。当然,我坐标哈尔滨,赚的肯定远不如北京,但也说的过去。与此同时,我们节奏更慢一些。更能平衡工作和家庭。
我2019年就接触了保险,也了解过保险经纪人。当时保险的原因是一次加班到1点,感觉心跳加速,害怕猝死,所以自己研究了2个月保险,给自己保上了重疾,意外等多个险种。然后我就再没关注过保险行业。直到今年结婚。结婚后的我,心态和想法突然变了。本来摸鱼的我,突然想卷起来。在开发副业的过程中,我第一时间想到了保险。
原因很简单,能给我带来经济收入,我感觉自己不抵触,感觉保险知识学起来不困难,周边的人可能有保险需求,并且我有着很高的兴趣,那我为何不尝试一下。于此同时,可能会成为我人生下半场的一个方向。至于为什么选择做保险经济,为什么选择来明亚微光家族。我只想说,一切就是那么的顺其自然和缘分注定。
最后,就像我喜欢的一首歌的歌词所说:你想要改变世界,最后发现世界改变了你,我不想变, 我不要变,但是我无法推开的是,来自生命的改变。
那就让一切迎面而来,我亦迎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