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连载)
(作者: 冯荣光 摄影:完璧 编辑:完 璧)
【本文作于2009年】
在农耕时代,水旱从人、气候温润、物产丰富的成都平原,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进行交易而命名的街道和场镇为数颇多,这些地名就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比如成都的骡马市、盐市口、牛市口,即使成都已成为现代商贸大都市了,这些地名至今还保留着。20世纪60年代牛市口曾改为“胜利口”,但在民间百姓中仍习惯叫着“牛市口”。
牛市口过去属于华阳县得胜场,“湖广填四川”以来,饱受战火蹂躏,几乎沦为荒野之地的成都渐渐得以复苏和振兴,农业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耕牛交易市场的兴盛。清代地方政府于是在得胜场口设立牛市,有了固定的赶场日期,做耕牛买卖的人就多起来了,牛市口由此闻名。来自四乡各县交易的耕牛很多,其中德昌水牛最为有名,牛高体壮、吃苦耐劳,犁田耙地牛劲十足,成了众多买家的抢手货。牛行经纪服务周到,因而赢来了旺盛的人气,也带动了四周客栈、饮食等配套服务业的兴旺。一到赶场天,这里人来熙往,喧声鼎沸。牛市口不仅在成都周边县份名气大,在全川也是赫赫有名。
20世纪60~70年代,牛市口不再是闻名遐迩的“牛市”了,人民公社化后耕牛是不准私自买卖和屠宰的,牛市口有“名”而无“牛市”了。然而牛市口名气仍然很大,说起那里的“自由市场”老成都无人不晓,所有在城里菜市场、副食品店凭“号号票”买不到的鱼肉瓜果蔬菜副食,这里是应有尽有,花色品种琳琅满目,牛市口于是成了市民趋之若鹜的“百日场”。每天,成百上千的人摩肩接踵在这里交易,很有一点原始“超市”的味儿。
在计划经济年代,牛市口“自由市场”最终被取缔。让牛市口名声经久不衰的,是坐落在这里的成都无缝钢管厂,这是家上万人的特大型企业,几根高耸入云的烟囱每天吐着黄色的、红色的、黑色的滚滚烟尘,很远都能看见,这是成都东郊工业区欣欣向荣的标志。当年能进无缝钢管厂,穿上大头翻毛皮鞋、蓝色的工装,当一名炼钢工人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和追求。这几年,成都无缝钢管厂在“东调”中搬出了牛市口,过去的牛市口渐渐成为市民的记忆。
(下篇:《牛市口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