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轻松的文字,背后蕴含的是森下典子从学茶到成为茶人二十五年学艺的心路历程。或许恰如作者提及的茶道那般,即使行文风格自然温和,却透露出淡雅悠长的不平凡。捧着书,好像也随着作者一同经历了最初的不解、疑惑、踌躇、坚持,内心的成长。由茶讲出的传统艺道的心法也是一种安放身心的法门。
从无法立即理解到豁然开朗
典子小姐认为世上的事物可归纳为“能立即理解”和“无法立即理解两大类”,对无法立即理解的,像费里尼的《大路》,往往需经过多次的交会,才能点点滴滴领会,进而蜕变成崭新的事物。而每次有更深刻的体悟后,才会发觉自己所见的,不过是整体中的片段而已。学习过程中不必太在意是否能理解,不妨将之分阶段视为集水的小水杯、大水杯、特大水杯,顺其自然等待杯中水满溢,便可饱尝那一瞬间豁然开朗的醍醐味。
一句“饱尝那一瞬间豁然开朗的醍醐味”,醍醐指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真正的好东西,大抵都要经过一番周折才能得到。就像读一本书,也许不能马上理解,但如果能坚持看完,甚至看第二遍、第三遍……人总在时光的流逝中才开悟,发现自我的成长。
这就是茶道,没有什么道理可说的,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照着做,因为你只有照着做了,不问缘由,自会在内心里找到答案。
某种意义上,“不求甚解”的状态很正常,无需苛求从最初就完全理解,坚持下去,时候到了自然会了然于胸。
归零和用心
典子小姐在学茶的过程中领悟到:绝对不可自视过高,学习任何事物,一定要从零开始。真正的学习之道,就是在教授者的面前将自己归零,敞开心胸从头学起……无聊的自傲,只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甩不掉的心理包袱。一定要舍弃这些包袱,让心净空无一物,才能无所窒碍的容纳任何事物。
一句简单的“从零开始”并不容易做到,需要改变一些多年的习惯性的动作和意识,甚至很多在无意中觉察不到,不仅仅是学习新技能,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和那个已经成型的自己较劲,颠覆很多以往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
从零开始,空杯的状态,全新的眼光开放地接纳所学的事物,也是摒弃成见、重新思考、寻找与选择自己的机会。
书中典子满心疑惑地体会着什么是用心。茶道更是讲究于细心处用心的集大成者。“神存于微尘中”,于微尘中见世界,用心于微尘。
不断重复和相信自己的手
典子小姐学习茶道时,由于会出现一些记不住的事物,忍不住要记笔记,却被老师制止,老师则告诉她“马上做,不要思考。手自然知道,听手的感觉行事”。我们渴望心手双畅,渴望人书俱老,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如果你有着渴望氧气一样渴望心手双畅的决心,然后,不要思考,马上做起来,养成习惯,相信自己的手。
经过经年累月的重复练习,作者终于可以不经老师提示不经大脑思考,自然而然地将不断重复的一个个的小动作,点点滴滴串联起来,不知不觉间串成一条线。
茶道课程讲究的是扎实的打底功夫,自千利休起五百年来,忠实地跟随着先行者的一步一脚印,巨细靡遗地结合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一点一滴地缓慢累积。
感受当下的季节
茶道总是围绕着季节进行,不同的季节所使用的茶具不同,茶室的布置不同,茶道的动作流程和细节不同,连墙上挂的字画、吃的和果子等都不一样。立冬时要移去茶室中间的榻榻米,立夏时,要在炉上盖上榻榻米,春夏秋冬不停地循环。“每周的茶道课,我们只是认真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物种感官感受当下的季节,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透过茶端传达的微妙变化,使我领悟微观的世界”、“这股茶香象征着休眠半年的茶叶在接触阳光和水后的醒。”
学习这项技艺时,总觉自己像被嵌在模具中,难得有好心情,而且无论练习多少次,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过,它的过程虽然细碎繁琐,但配合当天、当下的天气,一定会变化出不同的道具组合、步骤顺序。季节一转变,茶室内整体的模样更是全然不同。这样的变化在茶室里经年累月上演着,令深处其中的人也不知不觉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在此之前,雨水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从天而降的水滴”,是没有味道的。泥土也没有所谓的芬芳气息。一直以来,我有如置身玻璃瓶中,所见的世界很小,如今跳脱玻璃瓶的桎梏,才开始用身体五官感受季节的“气息”与“声响”,就像一只生长在水边的青蛙,能自然嗅出季节的变化。
我们需要发现并感受美好,让灵魂在安宁中多些乐趣与自在。书中提到的这些细微精致的感受,看起来多么闲适而悠然。纷繁忙碌的生活,我们的觉知力退化到只剩下坚硬的外壳,失去自由的空间,只剩下一颗疲惫的心蜷缩在坚硬的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