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监考,偷偷看《易中天品三国》下。
这是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讲三国的文字版。易中天先生讲三国历史,主要依据《三国志》,此外还有《晋书》《资治通鉴》等,还有吕思勉先生的关于三国的著作。易中天先生比较辨析,发现单单在《三国志》中,关于马谡之死,就有三种记载:被诸葛亮判死刑而死,下狱,逃跑。可见治史之难,我觉得了解真实的历史也因此更难了。
今天感叹一下刘备永安托孤的故事。刘备夷陵之战失败,不到一年时间死在白帝城。求刘备失败后大脑阴影面积……
临死前,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世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取之。
诸葛亮怎么回答的呢?臣敢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意思就是我们常见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禅即位,为完成刘备未竟之事业,诸葛亮决定出兵北定中原。不过北伐之前,还是要平定南方,让蛮人敬服蜀汉政权如何做到呢?七擒孟获。
上学时看《三国演义》,对诸葛亮七擒孟获而不杀这一做法很是不满,觉得诸葛亮真是不怕浪费时间,你的时间应该用在北伐曹操上面啊。
现在想想,理解了诸葛亮的苦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南方已定”,这样北伐才可能无后顾之忧。最高级的作战不是以德服人吗?这就是马谡强调的:攻心为上。
面对强大的魏政权,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六出祁山,基本上都是耗费时间和精力,基本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也许就像《三国志》所写的,诸葛亮更擅长做国务院总理而不是统军打仗的元帅。
为何?因为先帝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你看《出师表》中深情回顾,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
古代文人特别注重知遇之恩,司马迁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刘备的三顾茅庐,后来的六出祁山,都是诸葛亮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必然选择。
来自领导对员工的信任,员工激励作用有多大?
后来诸葛亮真的死而后已了。
现在很多领导对员工起要求多,但是信任不够。
明天继续,瞌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