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通译】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学究】
孔子说他是不轻易诋毁他人,也不会轻易赞誉他人,这是孔子谨慎的态度,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品质才成为万人敬仰的先圣。
如果真正要获得赞誉的人必定通过时间考验和社会认同的人,像夏商周时代这样的千古伟人。
我们在社交中总是会不经意间去评判他人,这样的做法无非是在找话题,抑或在证明自己的判断,说实在的,这样的做法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当然我们对社会的标杆和榜样还是愿意去赞美,去亲近,去跟随,我们在学习榜样的时候,一定会通过这样的学习来使自己提升,而不是一味地去自动列队。无论赞美或者毁誉都要明白这是为什么。
【原文】(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译文】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学究】
历史的记录一定是有选择性的,历史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对特别事件忠实的记录,历史令后人懂得兴衰,所有必定有遗落的地方,无法刻意求全;有马先借给他人使用,这是一种实用意义的分享。孔子叹息这样的精神已经消失殆尽,是一种无奈。
这里通过这样的描述来说及实用意义。我们不要因为遗落而遗憾,也不要因为助人而不安,真实的社会现象什么都存在,什么都在发生,我们接受事实,尊重事实。
【原文】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通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学究】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对于那些有志于修养大丈夫人格的人来说,此句话是至关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对于“巧言乱德”要说明的花言巧语,而非真实的赞美,也就是总有人会用花言巧语来迷惑对方,目的就是要通过迷惑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在社会中,恰当的赞美也是应该,不能任何时候都刚正不阿,也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
【原文】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通译】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评析】
这一段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以众人之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要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理性的判断,然后再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
不管发生什么都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认定事件的真相,不能一味地听从他人的说法,你可以不辩驳他人,也不一定要什么都认同,说话者只是提供信息,听话者就要根据自己的感受去甄别,才不至于人云亦云,最后出现不必要的结果又去怪罪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