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讲述明清寡妇守节风气形成背后的经济原因。作者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明清纺织业技术进步和分专业化分工和寡妇守节风气密切相关。众做周知,我国妇女地位自宋以后大幅下降,受到理学和礼教的究极束缚。但是要说只是一个学说就造成这样的后果,很难让人信服,而且一个学说被大众黔首所接受,如果不是切合他们的利益,那丝毫没有一点可能。所以这个理论一定是切合了大众们的某些利益。
文章作者指出,明清的纺织业进步让妇女能够独立支撑家庭重担,从而为守节创造经济条件。
宋代的妇女还是有相当的婚姻自由地,没有那么多狗屁倒灶的事情。范仲淹晚年时期曾设立义庄,范仲淹规定:
“嫁女支钱三十贯,再嫁二十贯;娶妇支钱二十贯,再娶不支。”
由此可知,至少在再嫁这件事情上,宋是比较开明的。
文章作者还用了许多数据和统计学方法来论证,这里不一一赘叙,大家可参考论文《礼教还是理性?明清寡妇守节的经济解释》。我这里只是对这个新奇观点表达我的看法。
我觉得任何事物都不是无来由的,许多在我们看来非常平常的事情背后往往隐藏着陷阱。就比如这个,我们都觉得明清妇女地位低下,是因为理学昌盛,”存天理灭人欲“,但是这一套被士大夫接受可以理解,为甚么辐射到黔首中了呢?黔首农夫每日操劳以得生存粮食,或者尚且不易,为甚么要去相信这种理论呢?(指的是寡妇守节这一方面)这背后必然隐藏着原因。
我想纺织业发展让妇女有了独立的支撑家庭的能力,导致即使丈夫死去了,寡妇也仍可以依靠自己的双手让家庭延续下去,而不是向过去那样,丈夫死了,妻子丧失了经济来源,不改嫁就活不下去。而且这也给当时的士大夫们动力,把女子束缚在夫家。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妇女增强的力量反而成为束缚她们的前提,这多少有点讽刺。让我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出务工的一些女孩,她们打工的结余大半都打回家给自己的弟弟,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弟弟,她们也被称为”伏地魔“,乃至已经组建了家庭,也不把自我、家庭的”小利“摆在第一位,而是拼命的”扶第“。她们的自我已经消磨殆尽了,在已经成为”大势“的传统观念下被碾压地一点也不剩。
当然这样夸张的终究是少数,大部分的这样走出来的女孩还是有反抗精神的。
我们过往接受的历史教育大多是“叙事”,是很笼统的,因为人类历史很长,为了在短时间内对人类、本国历史有个大致的理解,只能以”叙事“代替细节的历史研究。很多时候,历史的细节往往能够让我们大吃一惊。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我们都知道这是美国独立革命的导火索,教科书里说这是北美人民不满英国当局税收而爆发的反抗。但是至少在波士顿倾茶事件上,和人民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波士顿倾茶的原因是英国给运到北美的茶叶降价了,低价倾销。试问,如果我们作为一个老百姓,平常和的正版茶叶突然降价了百分之五十,我们会感到愤怒吗?对吧,这不合理。
当时因为英国在北美的关税很高,所以走私茶叶非常猖獗,而英国当局这招“釜底抽薪”,让正版卖得比盗版还便宜,直接就让无数走私商人暴走了。”波士顿倾茶事件“在美国叫做”波士顿茶党事件“,是当时北美的一些茶商私自做的。后来经过宣传,成了北美革命的导火索。
所以在光线亮丽的历史叙事背后,事实不一定这么美好。
这需要我们自己思考琢磨,需要我们有怀疑和质疑的精神,甚至质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