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亲近这本《燕食记》源于刘文彦老师的推荐,刚刚翻开本书,以为只是讲些菜谱美食,一点点展开见缝插针翻看,想想什么时候能把这本527页小字的厚书看完?不过,这是刘老师推荐的,书中定有乾坤。
果然,熟悉书中铺排的人物关系图谱后,我的阅读速度一发不可收拾,在饕餮美食的延展中品味文字背后的人生百态,在过往岁月的沉淀中感喟字里行间的百态人生。
虚构和历史的叠加
岭南百年老字号同钦楼最出名的莲蓉制法由陈五举传承其衣钵,本书由陈五举的身世带出师傅荣贻生的传奇故事,荣师傅的师傅叶凤池在《广粤庖曲》中载为叶风驰,叶师傅的跌宕人生又向我们展示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近百年以来饮食文化中的世态人情及社会变迁。
比如书中的这段文字:“西饼皇后”李曾超群在一九七二年发行的永久通用饼卡,尽管,所谓“永久”的不渝承诺,因为一场忽然而至的金融风暴,随风而逝。一九九八年,超群饼店关闭。这张饼卡也由此作废。
作者写这段话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引出上世纪七十年代西饼的盛行给唐饼营销带来的巨大冲击。本书就是这样将历史与虚构融为一炉,让我们在亦真亦幻中回溯往昔、感喟人生。
书中还有这一段:但阿爷并不把其他茶楼放在眼里,另有其因。他曾拿了张照片给五举看。相片泛黄,却清晰。他说是往年常去“杏花楼”的一个英国领事,回国前送他的。看照片上杏花楼,的确是气派得很。阿爷说,你瞧这门板、窗花与栏杆,哪一处不是精雕细琢,站在三楼阳台上能张见整条皇后大道。阿爷说,当年李鸿章来香港办外交,英国人就在杏花楼摆酒设宴,那叫一个排场。五举便问,阿爷那是见过李大人了?赵师傅一怔,却不以为忤。他说,我那时小,没赶上见着他。可我给孙文先生亲手斟过茶。
尤其是书中对叶凤池身世的描述,牵连出辛亥后,反日之声愈炽,荣贻生借助叶师傅曾经在三点会当家的声望,机缘巧合借助极其微量的天山岩盐毒死日军特工河川向夫,真是大快人心。历史和虚构的叠加让人酣畅淋漓。
美食和典故的融合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出自唐代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在写尼庵素筵蔚然成风这一段时,作者信手拈来文字衔接浑然天成。
作为北方人,对书中所介绍的美食“礼云子粉粿”我是闻所未闻,书中写道:
礼云子之名隽雅,实为岭南田间小螃蟹所生之卵。这种螃蟹不过半个食指大小, 又称蟛蜞。每年春末,清明前后,正值禾麦生穗,农人们下水田中捕捉育卵的母蟹,揭蟹腹将卵洗出,以细盐腌制,盛在陶盅。因其完全野生,且极易腐败,所以被称为难得的“俏食”,需尽速食用。
关于此物何以得名,查考典籍方知,其双螯甚巨,行走如作揖状,似古人见面拱手为礼。故称“礼云”,其膥即礼云子。《论语》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可见其内寓意。
书中告诉我们,“雾水荔枝”好过岭南毕村的名种“糯米糍”,“糯米糍”好过一骑红尘的“妃子笑”。八宝辣酱本是不起眼的家常菜,不过是将虾仁、鸡丁、肉丁、花生米、鸭肫片、笋丁用豆瓣酱炒在一起,无甚出奇。因材制宜,平日有平日的朴质,节庆便有节庆的气派。红烧肉加了百叶结,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书中对这样一道江南地区传统名菜的介绍,又捎带引出了用慢火煨,高汤吊的粤菜鱼翅鲍鱼的矜贵。类似内地盖浇饭的“碟头饭”,“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东北菜,“水晶生煎”、“黄鱼烧麦”、“叉烧蟹壳黄”……这些美食的铺排让人对本地的家乡美食心生向往。
特别是本书最末那场无人胜出的决赛“师徒争霸赛”将饮食界的正本清源展露得流光溢彩。美食和童谣的融合在字里行间游走:“广寒宫,桂花树,寂寞姮娥舒长袖。”打莲蓉时世代传唱的旋律又在手艺人的传承中回荡:“欢欲见莲时,移湖安屋里。芙蓉绕床生,眠卧抱莲子。”一点点感怀,一点点回味在心中流淌。
文明和文化的传承
开篇:“燕食,谓日中与夕食。”这点明了书名的来源。“燕食”二字,出自郑玄注《周礼·天官·膳夫》,即日常的午餐和晚餐。而“三餐制”自周朝确立后,意味着礼制的开始。本书在日常饮食的背后传达着葛亮对人间大仁大义的赞美:无论是十岁上举目无亲的陈五举被茶头赵本德师傅关照,还是陈五举的师傅荣贻生的养母慧生护孤的故事,无论是慧生对于荣贻生的生母尼姑月傅的情义,还是周师娘对于落魄中的慧生母子的照顾,都传达出中国仁学法度、礼学文化的渊源。
本书分为上下两阙,上阙由陈五举的出场带出香港同钦楼、十八行两家茶楼酒肆师徒的人生际遇,既写世事跌宕,更写粤菜粤点、沪菜沪食的精妙。下阙通过荣贻生的视角回写师傅叶凤池及徒弟陈五举的过往。
上阙:五举山伯、般若素筵、太史春秋、风起河南、安铺有镇、此间少年、故人相候、月满西楼、烽火晓烟。
下阙:香江钓雪、欲见莲时、戴氏本帮、十八归行、月落观塘、秋风有信、尾声无边。
单看这“拾陆”章的安排,就知道本书独有的中国风。书中借《贵妃醉酒》所穿串起的是两个女性戏里戏外的命运,漳州的月港瓷所擘画的是曾经海上贸易史的繁荣,这都将古风世情推至读者眼前。
书中每一章开篇的古诗文也大有来头,比如:
人爱艳阳,居锦绣万花之容;天开色界,聚楞严十种之仙。
卅五年前,塘西风月,豪情胜慨,盛极一时,楚馆秦楼,偎红倚翠,姬有明月,婿为微云,长住温柔乡,真有“不知人间何世”之感。
——罗澧铭《塘西花月痕》
《塘西花月痕》本是1994年1月明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澧铭、谢永光。作者葛亮的博学可见一斑。
合上本书,探寻本书的作者葛亮的真容,著者的家世背景也是了得:他的祖父是著名书画家、美术史家,曾任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的葛康俞,他的太舅公是陈独秀,他的叔公是邓稼先。2023年2月,葛亮当选为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翻看书底印有:封面题字--葛康俞教授 遗墨。
这样一部用心的长篇小说不可小觑,葛亮不愧被媒体视为中文世界新派学院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当然,当地的方言,对话不加引号,个别印刷的错误并不影响我们对小说的解读,比如:214页“阿笔虽不懂,但也……”,“笔”似为“响”。
葛亮用他的一枝妙笔为我们描摹出世间百态,这也促成我们去揣摩人世间的百态众生。活好、过好这一世,尽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彼此成全,就是我们应有的活法和态度。